季嬷嬷凡事必称夫人,惟曾氏马首是瞻,既然迫不及待地把姜明霜“妨克”她的事流暴露来,必定是出于曾氏的授意。
姜大郎娶了两任老婆,嫡子嫡女不算多,勉强够用,庶子庶女就很可观了。
尚书仓部令史虽是九品小官,但顶着阿豚名号也实在不像样,天子送佛送到西,买一送一地把兄弟俩的名字都包办了,因而姜阿豚长到二十五岁上,摇身一变成姜景仁,字孟泽,成了姜家数代第一个有表字的人。
季嬷嬷在院子里向来讲一不二,倒比姜明月更像正主,如何受得半分气来?
“哦,晓得了。”钟荟挥了挥手,表示她将剩下的小半碗粥端走,从阿枣手中接过杯子漱了漱口,含了片鸡舌香。
钟荟将养了大半个月,到画帘半卷,东风和软的时节,已经能让婢子搀扶着在院子里走两步了。
原主名叫姜明月,小字阿婴。
这些天她想方设法逗着阿杏他们多说话,逐步把姜府的环境探了个大抵。
幸亏有人比他更懵。朝中世族和豪门本来斗得乌烟瘴气,没事还要把藩王勋戚拉出来遛遛,出了姜家这档子事,世人蓦地发明,“克己复礼、静渊有谋”的天子竟然很有昏君潜质么。
季嬷嬷从白釉挂绿彩的细瓷碗里舀了一勺白粥,嘬着嘴吹到微温,递到她嘴边,却不答复,只笑盈盈地问道:“小娘子如何又想起问这个?”
钟荟幼经常出入祖父的外书房,大人们非秘密的说话也不避着她,钟荟偶然间听他们提到过姜二郎,她阿耶说过一句话:“此子神情殊异,似非池中物。”
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钟家身为世家榜样,虽办事圆融,在这类时候无庸置疑是要站稳态度的,钟荟当时还小,只记得那几日她阿耶很闲,每天抓着她来回考校功课,烦人得很。
姜景仁干脆在西北角开了扇对街的小门,偶尔回府直接扑进他的和顺乡,连路都不消绕。
“嬷嬷,我阿姊为何去了表叔家呀?”这天用晚膳的时候钟荟向乳母季氏刺探。
天子心猿意马,连礼佛的心机也没了,回宫就提起御笔凭着那惊鸿一瞥的影象画了幅小像,着人在九六城中寻访,说来也巧,姜阿万浴佛节后刚好出城去姑母家小住,让天子又展转反侧地思慕了二旬。
成果姜大郎的六品尚书郎变成了尚书仓部令史,卫大人见好就收,漂亮地捏着鼻子忍了。
*以外,贤人不言,钟荟对那些神鬼莫测的事有敬有畏,但是对这所谓“高道”的来源非常思疑。
前一桩倒是死无对证,当日在旁奉侍的婢子被曾氏拖到二门外一顿笞杖打了个半死,随后百口远远地发卖了,即便有隐情也不是她能确证的。
“嬷嬷觉着我问不得么?”钟荟浅笑着望向她的眼睛,悠悠道,“我远亲的阿姊,天然是不时顾虑的。”
姜婕妤闺名万儿,从小生得仙颜无匹光艳绝伦,元丰三年四月八日佛诞,天子在门楼上散花,也不知怎的一眼瞥见人群中比花还鲜艳的姜万儿,可惜没待他看个逼真就转入人潮中寻不见了,端的是翩若惊鸿仿佛游龙。
这就是姜明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阿耶――她醒来大半个月只闻其名未见其人,阖府高低没人晓得他在哪儿,行迹非常漂渺。
曾氏把园子西北角的几个偏僻跨院清算出来,编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眼不见为净地把那些莺莺燕燕十足打发了畴昔,辟瘟病似地和她那一双宝贝后代躲得远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