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碧血剑(下卷)(新修版) > 第48章 袁崇焕评传(7)
可见宋金媾和与明金媾和两事,底子不能相提并论。皇太极明白明人的设法,所今厥后干脆改了国号,不称金国,而称“大清”,以免引发汉民气机上敌对性的连锁反应。[13]
所提的要求是经济性的,可见当时满清深感财务困难,对布匹的需求特别殷切。
皇太极对于缎布的要求一下子就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五,并且又建议以恰当礼品还报,但愿和议尽快办理,可见对于缔结战役的确具有极大诚意。他自知人丁与兵力有限,经不起耐久的耗损战。[9]而后每产生一次战役,便提一次战役要求。
皇太极复书给袁崇焕说:畴昔的怨仇,当然是算了,不然又何必媾和修好?你们的地盘群众归我以后,都已安宁,这是天意,如果重行偿还,那既违背天意,又对不起群众。金国以是要出兵朝鲜,美满是因为朝鲜不对,现在已媾和了。说到“言不由衷”,为甚么你一面说要修好,一面却又派哨卒来我方窥伺,收纳我方流亡,军队逼近我鸿沟,构筑城堡?实在是你才“言不由衷”,我国将帅对你也大有思疑。至于所要求的“初和之礼”,金银等能够减半,缎布只要本来要求的半成。我方也以东珠、人参、狐皮、貂皮等物还赠,表示两边完整公允。既和以后,两边互赠仍如前议。如果同意,但愿办得越快越好。
在南宋时,金兵已占据了中国北方的全数,鸿沟要直到淮河,与扬州、南京已相距不远。媾和等因而放弃光复失地。但在明朝天启年间,金人只占据了辽东,辽西的南部在明人手中,临时媾和,影响不是极大。
明清两边统帅都熟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袁崇焕这出“柴桑口卧龙吊丧”,皇太极如何会不免得?他将计就计,于十一月派了两名使者,与李喇嘛一起来到宁远,致书袁崇焕,表示了战役的意向。此中说:“你停歇兵戈,派李喇嘛来吊丧,并贺新君登基。你既以礼来,我也当以礼往,以是派官来伸谢。至于和议一事,我父亲前次来宁远时,曾有文书给明朝朝廷,请你转呈,但迄今没有答覆。你的君主如果承诺前书,情愿战役,该当以诚信为先。”
明朝当时和满清媾和的停滞,主如果在明朝的文官。
实在,明朝当时与宋朝的环境大不不异。
当军事上筹办没有充分之时,临时与内奸媾和以争夺时候,中国汗青上两个最着名的英主都曾做过。汉高祖刘邦曾与匈奴媾和,争夺时候来培养国力,到汉武帝时才大肆反击。唐太宗李世民曾与突厥媾和(当时是他父亲李渊做天子,但和议实际上是李世民所决定),比及清算好军队后才派李靖北伐,大破突厥。不过这不是中国汗青上传统看法的支流。支流思惟是:“与侵犯本国的内奸媾和是投降,是汉奸。”
对于明朝最首要的是,宋金媾和,宋方绝对屈辱,每年片面进贡金帛,并非两边互赠。宋朝天子对金称臣。[10]但是皇太极却甘心低于明朝天子一级,只要求比明朝的诸臣高一级。皇太极一再表示,金国不敢与中国并列,只但愿职位比察哈尔蒙前人高一点就满足了。[11]他和袁崇焕手札来往,态度上是很较着的谦恭。[12]
皇太极第三次改写,自处于较低职位,袁崇焕才收了信。但明朝还是一贯的不答。
袁崇焕当然晓得如此力排众议,对本身非常倒霉,但是他已将本身安危全然置之度外,只是以大局为重。[14]以他如此刚烈之人,对申明天然非常珍惜,给人骂作“汉奸”,那是最痛苦的事。比较起来,死守宁远、顺从大敌,在他并不算是难事,最多打不过,一死就义便是,那是心安理得的。但要承担成为“汗青罪人、民族罪人、名教罪人”的任务,可艰巨很多了。越是不无私的人,越是刚烈的人,越是不正视性命而不肯忍耐热诚。越是儒家的书读很多,心中汗青感极其深厚的人,越是贵重本身的名节。文天祥〈正气歌〉中所举那些慷慨狠恶的事迹,如张巡睢阳死守,颜杲卿常山骂贼,袁崇焕做起来并不困难。对于脾气温和的人,当然是勉强责备易而慷慨就义难,在袁崇焕如许的伟烈之士,倒是守宁远易而主和议难。主张媾和,他必须违背汗青传统、违背举国言论、违背朝廷决策、更违背本身的脾气。高低古今,统统都反,连本身都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