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登机时,大魏鼎新了古制,提早了一个时候早朝,所以是卯时上朝,文武百官不比天子近水楼台,住在皇宫当中,常常要在繁星未散,晨鸡未鸣时便早早出门上轿,在大殿调集等待上朝。
本来萧妃心内好不大肯定,但是现在倒是有了些底了――大哥的确是获咎了那位一贯冷酷未几言的尧太尉!并且,获咎得还不轻呢!如果太尉大人不肯松口,只怕萧家便要大祸临头。
此时,平凡人家才方才开门洒水,吃过早餐,京中大殿之上的群臣却已经下朝了。
新帝见之大喜,借着这由头厚赐了一批老臣,让其荣归故里,又汲引了一批年青官员,才渐渐坐稳了帝位。
萧妃这一听但是大吃一惊。前思后想,如何也不能把身为商贾的大哥,与那权倾朝野的尧家二少联络到一处。
当初令行之时,众位慵懒惯了的大臣实在是叫苦不迭。如果晚了,朝中的惩办极其严苛,不但夺一月俸,乃至笞十小板。诸位大臣的屁股坐惯了软垫高椅,更是伤不起高贵的颜面,是以个个兢兢业业,谁也不敢早退。但是起得太早,堪比酷刑,一大朝晨,官轿们落到了宫门前,肩舆里的呼噜此起彼伏,一时引为盛况。
这顿时心中如入油锅,煎炸得很,暗想是否现在裆中拉泡新奇的,只说吃坏了肚子,来个屎遁才好?
可惜太尉本日表情虽好,却并没有抚远至身后的小寺人,被那寺人问得太紧,便冷着脸回身说道:“你是萧妃宫里的?想那萧妃入宫甚久,如何还没有学全端方,教诲好下人?这么一起尾随,但是欲对本官无礼?来人,送他去学端方!”
尧太尉却并没有停下脚步,一边走一边清算着发冠的扣带,持续疾步前行。
本来萧山犯事,第二日萧家便得了动静。王夫人听闻本身一贯慎重的大儿子竟然酒后私闯了孀妇的宅院,又被扭送入了天巡府,的确是如五雷轰顶,连那勒额都不管用了。幸而那日进宫时,拉拢了宫内寺人和侍卫的门路,便寻了由头,有王夫人出面,再次求见萧妃。当初第一次进宫,萧妃问及六女人为何没来时,王夫人只含混到那丫头抱病了,是以此时便隐去了萧山欲行奸玉珠之事,一味说萧山醉酒罢了。哭求着二女儿从中调停,领了圣旨救下她的大哥。
紧接着,在这令行之初,闹出了一场甚大的风波。
白水流走在尧暮野的身边,与他一同坐在殿侧伶仃摆放的一张檀木桌旁,不由调侃起太尉大人:“昨日休沐,我曾派人去你府上送信笺,邀你一同宴饮,可你却不在府中。本日又是上朝晚至,不知兄台昨夜与哪位才子邀约,乃至于高睡不起?”
这淹死的乃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臣,顿时惹起一场轩然大波。
大臣们皆心知肚明笞板不过是走个情势,哪个行刑的内臣敢如此不开眼,真的下力敲打太尉大人的尊臀。不过向来都是第一个上朝的太尉,今儿个竟然早退了,实在是让众位大臣惊奇。
本是芝麻绿豆大的事情,跑腿的寺人乐得赚上一笔油水,但是府衙跑了一遭后,那封银便原封不动地退回到了消耗娘娘那。
再细细诘问,寺人只含混地说,此事干系甚深,只怕娘娘兄长的罪名还要减轻,而这也不是天巡府本身的意义,实在是上方授意,模糊那邪风是从太尉大人处刮来的。
当今圣上即位已有十年,细心算来先皇时候文武百官还不消如此早便来上朝,不过当今圣上心机高远,效仿先贤,励精图治,即位后就将上朝时候提早了一个时候,改成了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