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家村这边常日里大师都过得辛苦,少有甚么乐子。但是过年时又不一样,马驿镇上的里长与各村筹议着会收些钱筹措起几支秧歌队,不但在镇上扭秧歌,还会到每个村庄里,既是图个喜庆,也是给大师送些祝贺吧。
于氏就笑道:“那我们明日也尝尝。”
既然喜姐儿到了三家村,宁婉总要尽地主之谊,带着喜姐在村里四周转转,只是这个季候大雪早封了山,也没有甚么可看的,只能到山溪前瞧瞧打冰嘎、坐冰车的小孩子们,她们现在都大了,也不好再玩这些,是以转了转就又去了罗双儿的新家和春玲嫂子屋里谈笑一会儿.
大姑就说:“二郎你不晓得,生你那年春节村里来了秧歌队,爹就给了二十个钱,秧歌队也是在家门前扭了半晌呢!”
“前次铁石去你们村里返来带来的菜就都很好,”吴夫人说着,却笑着从炕桌上面拿出一个匣子,翻开盖子拿出最上面的一封给宁婉看,“这都是铁石给我写的信,比来的一封说他做了小旗了!”
这也是一种民风,固然扭秧歌的钱村里已经打发了,但是大师还是要给到自家门前的秧歌队塞点小钱,请他们办理酒喝。这钱给的非常随便,可给可不给,可多可少,并且也能够不给带着秧歌队的小丑,却给本身最喜好的阿谁。
宁婉便将本身采的野菜拿出来,“这是地里才长出来的,眼下恰好吃个新意,等我们村里的猫瓜儿菜长出来,我再给夫人送。”
吴夫人见了宁婉非常地欢畅,“我正算着天和缓了,你就会来了呢。”又拿出一个红包给她,“这是我给你留的压岁钱。”
宁婉和喜姐出去时,秧歌队已经进了村,喇叭唢呐的声儿早响了起来,一队穿红着绿的人有的戴着大头娃娃的头套,有的扮成美女,也有的在身上装了一个毛驴的头和尾妆成回娘家的小媳妇,另有扮猪八戒的、踩高跷的,不一而足,热热烈闹地进了村,从村头到村尾舞了一回,一处不落。
俄然间听到内里有人喊,“扭秧歌的来了,大师出来看啊!”两人从速扔下羊骨头子儿下炕穿了鞋跑出去。
喜姐就问:“二舅,等再来了秧歌队,你还多给钱吗?”
宁婉接过吴夫人递来的信扫了一眼,念叨:“春季夷人抢粮时儿所立军功经报安平卫,并转兵部,唆使赏银二百两,儿分与诸同袍,儿亦是以升为小旗。”朝廷轨制,最重杀夷军功,每杀夷人一名得银五十两,并升任一级。正合宁婉畴昔听过的瘸子将军连杀四个抢粮夷人,由此在多伦申明大振的传言。
吴夫人就是个不会说话儿的人,宁婉如此安抚本身,又将红包收了起来,本身欠卢铁石的情面已经有很多了,也不怕再加上一份压岁钱,渐渐还就是。
大姑终是不肯,“就算不为了炒黄豆,社日也是大事,我必然要归去的,”又说:“不如让我把婉儿带到梨树村里住些日子吧,等开了春再让她返来。”
村里的年青人和孩子们直接跟在他们身后转,喜姐倒是个文静的,只拉着宁婉站在家门前看。到了自家门口时,宁梁就拿出一大把铜钱塞给舞在最前面的一个小丑。
都是一家人,也不必分甚么男席女席,团团坐下吃这萝卜油渣馅的饺子,“嗯,恰是我小时候吃的阿谁味!”
宁梁就也笑了,“你觉得三家村是梨树村呢?这里一年只来一次秧歌队,从没有来两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