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有为)
道家静功,有三大层次,皆须慢慢印证:
3.《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此法贵在对峙,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光阴。凡人多在大病以后,方去寻求气功疗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睬,学者切忌此种弊端。
7.炼炁当禁烟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秃。酒者,入于心经则多说话,人于肺经大声叫唤,人于肾经*不节,入于脾经不肯用饭,人于肝经大动肝火……各种风险,皆令人道乱而炁耗,故宜戒之。
上述身静、心静、意静之三大层次,看似平常,并不平常。有人误以为做静功偏于性功,对于命功没有干系,实在不然。道家静功之奇妙,直指修炼真机。丹书云:“身不动日炼精,心不动日炼炁,意不动日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贯穿在内,成为一部修炼*。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因而通过静功筑基,能够补足精炁神三宝之亏损,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地步,这也恰是丹道人手筑基的真正目标之地点。
身材不动,谓之身静。静功之时,不要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严峻的情感,身心放松,天然利于入静。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炼功时候固然悠长,本身心中并不烦躁,身上也没有难以忍耐的感受。只要能够坐得住,做得轻松,乃至感受温馨,不肯再动,如许就是身材已经获得温馨,谓之身静。身静,为静功之初层。
不知有我,谓之意静。心中无念以后,另有一个“我”存在,尚未完整齐净。更进一步,由心气合一,做到健忘自我,进入混浑沌沌的境地。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曰浑沌。一向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做到意静,即为静功之高层。
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浑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苦涩满口,丹田暖和,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呼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浮泛畅快,妙不成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当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境地,仙道不远矣。
行炁既久,成为天然,即便不消意领,气味自回丹田以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还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步将有为之法,归于有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来往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工夫。”积久谙练,故意化为偶然,成心化为偶然,则可使心神获得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日:“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此中效验不成思议。
1.外前程途所阻,而生饥渴,可当场埋头吐纳服炁,则无饥渴之感,所谓“炁满不思食”。各种效验,日久自知,不必胪陈。
2心静。
6.不成当风吐纳,炼到好处,满身发热,毛孔开张,更不成见风。若盘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成突然下地,最伤筋骨。先把两腿伸开,手抚两膝,养静半晌,待觉身轻,方可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