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到了该奉迎的时候了。一吃过午餐,文武百官,纷繁进宫,在太和殿前,按着品级排班。申初时分,天子临殿,先受百官朝贺,然后降旨发遣陈列在端门以内、午门以外的凤舆,奉迎皇后。奉迎的专使是两福晋、八命妇。两福晋是天子的婶母,惇王和恭王福晋,八命妇本来都应当是一品夫人,但既要结发,又要有子孙,并且年纪不能太大,那就只好用二品的来充数了。
这两个要求都办不到。大婚盛典,两宫太后钦派的奉迎专使,提及来还是一大恩情,不能不识汲引,要求豁免。若说窜改旧例,不但仪制早定,没法更张,就算能够,恭王也不肯这么做,因为这会引发讥评,乃至言官会上奏参劾,安上个“秉公乱法”的罪名,说不定又一次搞得灰头土脸。
然后梳头,梳的是双凤髻,一边插一枝双喜快意碧玉簪。
崇家此时,里外灯火光辉,门外人声如沸,皇后的全部仪仗,一向排挤两面胡同口,丧事大总管荣全奔进奔出,忙得满头大汗。等正副使刚进了胡同,他便告诉,“请皇后的驾!”天然,崇绮是早就带领他的父亲和子侄,恭候在门,鼓吹喧阗声中,册宝龙亭停了下来,正使副使,一个捧册、一个捧宝,徐步进了大门。
老是说来天意难测罢了。过了几日,内中间旨,蒲月初六行大婚之典,这就没两个月的日子了。宫里上高低下就忙乎了起来,精力格外抖擞。慈禧太后亲手用朱笔圈定礼部尚书灵桂、侍郎徐桐为“大征礼”的正副使,讨个“桂子桐孙”的吉利口采。
册封的使臣,仍旧是灵桂和徐桐,早已在丹墀东面待命,听得鸿胪寺的鸣赞官传宣,便由东阶登殿,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跪听宣制官传制。任何钦差,上谕必称“该大臣”,只要如许差使,称呼格外客气:“卿等以礼册封”。等正使灵桂、副使徐桐,受命下殿时,供奉玉册金宝的龙亭,便由鼓吹前导,抬出太和门,册封专使跟从而出,再前面就是校尉所牵的两匹马,要到大清门外,专使方能骑乘,直趋后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