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刚正听了,也是满脸的错愕。
这一天,他苦等太久了,终究比及了一缕曙光呈现。
“这意味着...”
但是天下儒生,绝大部分都是小富出身。花那么大的代价买纸,有些能人所难了。
孔寒友身为御使大夫,手中每年有一个岁举的保举名额。再加上孔府另有一个名额。
麻纸难当重担。
他派了本身最对劲的两名弟子,董贤能、晁刚正,前去调查昏侯纸。
作坊每日产纸,约一万张,全运送到平王府,以二十文一张的代价,卖给金陵城的权贵大族。
明日早朝,他便上书陛下,表扬小昏侯的造纸大功,尽量让昏侯纸推行到全部大楚的郡、县、封国。
此时,两名三十余岁的青年已经返来。
而面前这昏侯纸,“洁白如粉雪,轻浮如蝉翼”,光是这卖相,便可谓是一代纸中圣品。
这统统的前提是...小昏侯舍得把纸价降落下来。他的背景太硬,很难逼迫他。
那么以纸代简,另有题目吗?
如此可骇的利润,的确难以设想。
随后,他又亲笔誊写。
董贤能边幅温厚谦恭,鞋上另有很多黑泥,也不知从那边返来。
但孔寒友仍然将这两个名额,给了他们这两位对劲弟子。
孔寒友正色道,“对了,腊八的殿试策问就快到了。你们二人这几日便在孔府里放心读书,做学问。早日退隐,帮手君王,匡扶天下社稷!”
调查昏侯纸一事,他们两人是分头行动的。
但是,身为孔圣嫡派后嗣,他对孔教在大楚的昌隆,倾泻了极大的心血。几近想尽了统统体例,以图鞭策孔教,成为大楚天子亲身册封的国教。
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亲眼目睹“文运乱世”到来的这一日。
御使大夫孔寒友,孔子十五世孙,大楚皇朝一代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