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妃养气工夫绝佳,听到桓宋二人当廷承认有断袖之情,也没甚么表示,只淡淡道:“贤妃千挑万选来这个亲家,公然有出息的佳后辈,可惜她自家立品不敷清正,接受不起如许堪为国度栋梁的亲戚。”
长春宫内, 齐王之母德妃王氏便倚在美人靠上含笑听罢, 问那来传报动静的亲信寺人:“桓氏就这么一个亲兄长,说断袖就断袖了?竟还当着圣上和满朝文武说的?啧,本宫可真要不幸他家父母了, 白生了一个进士儿子, 到头来却能够要落个绝后……”
宫中没那么便利获得前朝的动静,高位嫔妃能召见家人,多数命内侍出去传旨,叫家中女眷递牌子出去参拜;低位嫔妃可贵召家人入宫,只得把目光盯住重华宫和景仁宫,从这两处动静上阐发外朝意向。
也不但这两宫朱紫,更多有子有宠的妃嫔都将目光投向了那边。
贤妃在宫入耳到这动静,只觉头痛如炸开,面前一阵阵发黑。
她心机轻转,也和德妃普通叮咛着:“叫人盯住重华宫,看着那边的动静。”
何况这姻亲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家多闹出几桩事,定会连累周王在天子心中的印象。
周王妃暮年因嫌弃宋时未能考中状元,故而弃婚入宫,欲嫁个少年天子。现在却又因周王母家出事、职位不稳,而与周王交谊不穆,摔了周王亲身寻来给她的经卷。
桓元娘悲忿道:“是本王妃平素治宫太宽仁,纵得你们胆小妄为,敢如许歪曲我、周王与我的名声。本日若再不经验束缚你们,这重华宫中哪另有半分何端方可言!”
眼看着各地秀女就要入宫,过不几个月便能选出王妃。等她的恕儿结婚开府以后,便叫他常常向宋状元请讲授问,渐渐地收伏此人……
她父亲马尚书还在家待罪,又如何敢坐视这流言传开去?此事必须得先查清楚是何人所说,是否有人用心谗谄,才好去御前应对。她急仓促叫了总管寺人,命他带着那听到流言的小内侍往景仁宫认人,务必将相干之人都查清楚,带往她这里措置。
四辅桓垂白叟若早知此事,会不会悔怨把孙女送进宫来?毕竟孙儿如此绝决,又寻了个文名比他还高的状元返来,不知将来能不能娶妻留后。如果将阿谁孙女留在家里, 起码还能招人入赘,生儿育女担当卷烟呢。
可宫人不能擅自乘车,这些人都叫王妃打成这模样,又如何能带去景仁宫?
现在魏、齐王已长大, 除了短命的皇子,另有两个未封王的小皇子也长到十岁出头, 周王这隐太子的位置还坐得稳么?
但是贤妃夙来八风不动,周王则几近是让人封了重华宫,出入的都是知心可靠的寺人宫女,别说内里的动静透不出来,连外头的动静都休想传入重华宫中。
却不关桓家之事,而是宫女私传的一句:“不嫁少年才子,定是要嫁少年天子。”
马家与桓家竟闹到这一步,虽说陛下不肯在朝上究查下去,但三司会审马诚等人一事,便已申明圣上对马家已有不满,只是看在周王面上,一面再再而三地包涵。
固然周王之下还压着个二皇子齐王,但齐王母家出身勋贵门庭,家门不敷清贵;齐王又随了母家的脾气,好武厌文,既不似周王普通受宠,在朝臣中也没有那么多支撑者。而她伯父历任三朝,曾仕士首辅,父亲也曾官至二品巡抚,门庭清贵,绝非那些勋戚武人可比。她所出的魏王更是聪明懂事,深得圣上爱好,甫过十岁便与兄长们一起封了王,现在又要与二哥齐王同时选妃,结婚以后便也成了大人,能到朝中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