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但是两位总宪的清算,他们这些弹劾了宋桓私交的,还要对付宋时辩罪折子中的反劾:
宋时的确有些受宠若惊。
陛下之前多年未曾想过迎娶新后,他们两家相互攻讦这么久,也只是在两位皇妃之间争人选, 如何俄然有了这道旨?
宋时脸腾地烧了起来,梗着脖子就要辩驳,他娘落在他身上的手却紧了紧,重重地说:“知府也好。时官儿就比你爹有出息,你爹当初才只外放个知县呢。”
只是这场弹劾也要讲究摆设方略。
要不是他抗辩得如此硬气,圣上也不会感觉他明净委曲,召他进宫奏对。若不进宫,哪得让他说出“无以妾为妻”这类话?
但是那位御史看了魏国公世子的手札,却摇了点头道:“此事不成,中间还是去答复世子,现在如许的弹章,都察院中怕是写不得了。”
这仇定是不死不休。
他挥了挥手,叫商进分开公廨,筹办应对礼聘皇后一事。
但是商家还轻易另寻新人,德妃却才刚将最好的侄女挑给儿子做王妃,再上那里寻个才子做皇后?何况就真另有个好侄女,也不能送入宫。本朝以来虽有姑侄同做后妃的,却绝没有姐妹分嫁皇上与太子的!
本来废弛伦常、民风如此,都不过是朝堂攻讦中常用的词句,别人被弹劾也都是忍气吞声,自行赔罪罢了。这个宋三元偏抠着自眼儿将他们扣的罪名一一分辩,再反扣个他们贬低当今腐败治世、毁伤圣德的大帽子上来,倒将他们这些弹劾的人骂得灰头土脸。
两家在前朝后宫都有权势,倒推之下公然缓慢地密查出启事――
只要宋时与他家有来往,今后凡有通报至宫中之物,都能够扯上干系。有德妃娘娘在宫中安排……不,若等皇上立了新后,德妃娘娘在宫中只怕也不要失势,当务之急还是得从姻亲之间遴选淑女,以备选秀。
他临时扔下此事,回后宅与母亲、老婆梳理起了姻亲故旧家中刚从宫中放归的女眷,备着再度选秀。但是比及他家挑捡出可靠的人物,分出心机来对于宋时,才探听得他职位有变,被圣上发付陕西,做了汉中知府。
汉中有个周王、另有个周王妃长兄、宋时的情郎在,本身那主张还未脱手就必定打不成了。偏生现在出关这一起刚换上他们王家的人。若换了别的处所,叫他路上出些事,他也能撇得干清干净,可若这三元落第的才子名流在自家地盘上出了事,他们王家不免要吃些挂落……
亲信接了钧命仓促而去,寻到自家用熟的一名御史府上,请他再依世子的手札写一篇弹章。
可他们再摆出多少条来由自家支撑的皇妃堪为皇后, 那句“无以妾为妻”倒是春秋名典, 孟子所训, 凡天下读书人都不能不遵。
若御史不能用,用别人却不便利。
时也,运也,命也,非吾之所能也。
须得让宋时有机遇碰到周王妃……或者从桓氏在京后辈动手。
他跟父母兄嫂解释很久,非常悲观地说:“我这一去,就在周王、桓兄的庇护下,本地另有善于用兵的兵部右侍杨大人巡抚,比在京里还安稳的多。将来若嫌陕西不好,大不了请个病假回京,今后常在家中陪着爹娘,也免得像做翰林时那样每天早出晚归。”
=====================
宋时这趟出京,凭的天然不是运气,而是上意。
满朝高低,谁不晓得他跟姓桓的做伉俪了?外头野书摊子上都有酸文话本卖了,随便抄几个摊子都能收来一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