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巡按御史下县去清隐田隐户清出来的,难不成十三省御史甚么都不干了,专门到各州县清隐户隐田么?
几名御史也与有荣焉,并跟两位都御史说:“那曲中的桓通判也是我们都察院出去的,若不是有我们院中铁颈官大力互助,只怕宋令父子也难对于那些豪强。”
年前御史和给事中们收着福建寄来的手札,内里还附有黄御史记武平县修治溪水的碑文,可见此事重新到尾都有实事,并非唱曲人随口编的!
宋大人带着儿子和一腔忧心皇室子嗣的忠心分开了京师,另一群比他更忧心国本的大臣也联名上本,请当今快让钦天监挑好日子,安排周王娶妃。
宋时垂下眼笑了笑:“桓大哥故意了,不过举试之事还是到时候再说吧。我的学籍现在挂在武平,京里离福建又远,来回两趟又要担搁半年,说不定这回就仍在福建测验了。”
词句也还罢了,比不上《董西厢》,但曲中密意动听之处却赛过别的戏很多。并且其内容是据实事改写,写的是福建一名宋县令在治水时发明处所豪强残害百姓,今后动手清查隐田隐户,最后请了下县梭巡的巡按御史黄大人做主,将恶人绳之以法的故事。
宋时淡定地说:“南边北方不都是一样读书?我不能让家父孤身在任上,势需求陪他归去,算算路程,还是在南边测验便利些。”
外头传唱得这么广,他那侍郎府高低又不是没有出去听曲儿的,竟没一小我奉告他!
他本身却不由转头看了一眼宫墙,想着孙女的年纪,一刹时竟有几分悔怨当初退了宋家的婚。但是工夫不能倒转,他的孙女已养在宫中,一辈子都须是皇家的人,宋家父子也早已扔下此事,乘船回了武平。
福建山高天子远的,传甚么都传不到他身上。再说福建有桓小师兄当教员,他一个天下能考到二甲前十的学霸还教不出一个举人么?
宋时先道了谢,收好桓先生的书,笑着说:“桓四哥只是幼年打动,家父与我怎会当真。有劳桓大哥特地跑这一趟,归去后还请代我父子向阁老请安,宋时不会健忘先生教养之恩的。”
桓侍郎舍不上面子与宋家报歉,眼下宋县令别名声大振,连旁人都夸,他家若甚么都不做,也分歧他家传出的两家交好,和蔼退亲的说法。他公开里策画一阵,将长孙桓升叫来,命他带着次子遗下的几本书去见宋时,提示他记得恩师当年授业之情。
那如何能一样!普通外省来的官家后辈都要在京里冒籍测验,图它考的人少、录的人多,宋时这真正的北人竟要去福建考?
桓升震惊地猛昂首看向他:“你不回京测验?你一个北人如何能在福建招考?”
宋时细细地给父亲讲了这事理,安抚他:“我们在福建过得太安然生,读书民风又浓,何必必然要留在这边?归正县里土豪劣绅都清理了,府尊与布政使大人也看重爹爹,大不了今后我就不再管县里的事,用心跟着桓师兄读书了。”
难不成还要他以阁老之尊,亲身向宋家赔罪?
几位阁老与都察院两位都御史连连劝谏,新泰天子便顺势了一步,不再要求各州县都学武平,只要户部本年把武平县省下的税银和施助银子送进内库。
宋大人也不好跟长辈摆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