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
不过跟着时候的推移,当初那些建国老将前后病故,马殷的气力能够说是江河日下;而吴国一方却接连篡夺梁国大片领地,又光复了岭南,气力已远超当初,更非马殷能比。
除了犒赏外,对于有功之臣天然少不了加官进爵。
“是啊,吴国之前偏居南边,固然不时有关于吴国的动静传来,但毕竟是道听途说,不实际派人去看看如何能行?起码也要搞清楚吴国的气力到底有多强,兵力有多少,赋税储备如何,君主是否贤明,将领是否英勇善战等等。搞清楚了这些后,我们也就晓得该如何对待他们。”
……
现在吴国和梁国并为一体,像当初那样将梁军俘虏全数用作夫役的做法天然是行不通的,直接将俘虏全数开释一样存在隐患。
深知进退之道的马殷天然不会那么傻,明晓得局势不成违,那就最好顺服局势,何必强行而为,自取祸端?
这些处所权势盘据边陲已经有上百年乃至更长时候,早就风俗了在名义上奉养中原政权,以调换对内部的“合法”统治权;不管是当初大唐,还是接下来的后梁,他们的态度都是如此;现在换了吴国也不例外。
当然,因为处所偏僻的原因,这些处所权势获得动静的时候要比李茂贞慢很多;并且与李茂贞分歧,这些权势的统治者在得知吴王杨渥尚只称王,并未称帝后,他们在调派使者要求册封的同时,也没健忘劝杨渥即位称帝,以担当天下大统。
肯定由李从儼出使吴国后,李茂贞也下定决计,先搞清楚吴国的真假,同时判明吴国对岐国的态度,以及吴国接下来与晋国的干系,如果吴国真的势大难以抵当的话,李茂贞也不介怀向吴国屈就。
“父亲既然担忧吴国势大,那为何不派人以道贺灭梁的名义去吴国出使,也能够看看吴国的实际环境?”李从儼建议道。
就气力而言,这些地区并没有甚么强大权势,毕竟关中各州的驻军根基都被朱友贞抽调到洛阳来了,残剩的军队未几,派三万雄师前去就充足了。
“派小我出使吴国?”李茂贞较着有些兴趣。
“你如果出使吴国倒也可行,不过你到了吴国之跋文得要设法与吴邦交好,表白为父与吴国的交好之意,同时也要暗中察看吴国的局势和气力,并且探明他们对我们的态度。这些事情你能做好吗?”
而朔方节度使韩洙乃是前任节度使、颍川王韩逊之子,韩逊在三年前身后由他担当节度使之位。
别的,郭崇韬以及方才从金陵赶来向杨渥的严可求、骆知祥二人也得以与会。
他现在已经老了,实在没有当年的大志了,只要能保住岐国的现在这点地盘就行了,至于向杨渥这个“长辈”屈就是不是很丢脸的事情那就不是他所要考虑的。
至于王晏球、康延孝等将领方才投降吴国不久,并且他们的职位与几位都督也有差异,以是没有参与到此次军议中来。
到现在吴国灭梁,他更是做了一个决定:不顾年老,亲身前去朝见杨渥,并且完整交脱手中两州之地,以保百口属。
获得这个结论后,王衍便放心下来,不再理睬此事。
马殷现在还没老胡涂,能够压抑住这些小子;但如果哪一天本身不在了,这几个儿子岂不是要闹翻天?只怕到时候全部家属都要给他们陪葬。
李从儼道:“若父亲允准的话,孩儿愿为父亲出使吴国!”
当然,除了道贺以外,两人前来洛阳的另一个首要目标当然是参议劝进之事,金陵文武担忧杨渥直接在洛阳就称帝,这明显分歧适他们的好处,以是调派二人来劝杨渥回金陵再称帝,倒是可巧赶上了此次军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