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名夏出班泣奏:“陛下,自强才是本计,臣恳乞严谕处所督抚不得纳编满兵,朝廷更要大诫疆臣急修武备事,如此方是我大明复兴之道。”
北伐不北伐的,佛天子眼下还真不敢深思。
那阿鞑子虽说山穷水尽,可部下也有十来万鞑子兵,都督这会恐怕是吞不掉阿鞑子那伙人,这才顺水推舟让阿鞑子他们降了明朝。
“予以义名,因其顺势,先国仇之大,而特宥前辜;借兵力之强,而尽歼丑类,亦本日不得不然之着数也!”
史可法的意义很清楚,若不纳阿济格、吴三桂,则二人必为顺军祸害大明。
是咧,八成是如许!
弘光闻言心中一动,从速细心看信,确认北边那位真的答应他收编二十万清军,心中是欣喜交集,同时也不免生出一丝不甘的异心。
“小臣们”中坚人物、吏科都给事中章正宸上疏道:“本日江左情势视之晋、宋更加艰巨,肩背腹心,三面受敌。”
章正宸指责当国大臣收编满洲余部乃是引狼入室,因那满洲阿济格同那羯族侯景一样都是外族,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几社”中人、兵科给事中陈子龙于朝会中以为当国大臣求好太急,遂“饮鸩止渴”将那满洲余部视为救国力量,此绝非明智挑选,而是自取祸端。
“我朝之有流寇,底子在于辽事,中国之难源于东奴,今国度当政大臣不思剿除底子,反而蓄谋引贼,执词甚正,实在荒唐,为本朝立国两百余年来第一丑事!”
因为“小臣派”背后有些弘光帝心知肚明的影响力地点,是以也是拿不定主张,便调集群臣会商是否收纳满兵一事。
孙大将便将北边复书取出,称可予阿济格亲王之封。
南都城一片狂热之下,亦不乏清流。
疏中道:“先帝以圣明之主,遘变非常,即枭逆闯之头,不敷纾宗社臣民之恨。是目前最急者,莫逾于办寇矣。然以我之尽力用之寇,而从旁有牵我者,则我之力分;以寇之尽力用之我,而从旁有助我者,则寇之势弱...”
杀大将?
远在安庆的史可法也上疏申明必须纳降清军的意义。
又旨湖广总督何腾蛟速筹措粮草二十万石、银三十万两布施犒劳,使忠王、蓟国公部暂驻荆襄,何时北伐则待朝廷另旨。
代替首辅王铎为礼部尚书的东林党人、原礼部侍郎姜曰广同史可法干系最为密切,二人经常手札来往,是以在史可法上书后也当即上“陈规复大计”,说:“阿济格、吴三桂当速行布施,叫湖广先行拨给粮草,另可册封阿济格为郡王,吴三桂为国公。二人麾下将士升赏任用,朝廷毫不能鄙吝册封。”
但出于某些特别启事,亦或帝王心术,好佛的弘光帝支撑了“小臣派”的联寇抗虏主张,厥后更是在“小臣派”掀起的言论大潮中以督兵名义将史可法撵出了朝堂。
为了让朝廷同意收编清军,湖广总督何腾蛟更是夸大败方战报,称顺军已今非昔比,足有百万雄师,内里精兵强将如云,并且顺贼新的首级、原淮贼陆文宗不日就将在北京即位,届时百万顺军便将大肆南下攻打大明。
在过往有关国策到底是“联虏平寇”还是“联寇抗虏”,章正宸、陈名夏等与当政诸公停止了狠恶的争论,又因为他们的官位相对都不高,以是被朝堂称为“小臣派”。
这股清流以南京中下级官员及北来官员为主,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吏科都给事中章正宸、兵科给事中陈子龙、翰林学士陈名夏、工科给事中于允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