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窜改,休咎大命系焉。口者,心之流派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流派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谋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繁华、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对劲、喜欲为阳,曰“始”。故言灭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得志、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日“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日“终”,言恶以终其谋。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分歧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非常,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此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贤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自六合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成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贤人也。贤人者,六合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能够上合,能够检下。能因能循,为六合守神。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分歧也。就而不消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分歧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发难则欲成。是故智者不消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消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无益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而谈者知用其所用也。
故口者构造也,以是封闭情义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以是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稳定,遨游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成示以五色,无耳者,不成告以五音。故不成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成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前人有言曰:“口能够食,不成以言。”言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鬼谷子》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必出于此。乃宝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藏匿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飞爬动,无不有短长,能够闹事情。肇事看,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真假之理,分歧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6者,贤人之意也,不成不察。
鬼谷子忤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