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记恨归记恨,可耶律德容是个明白人,比他哥哥耶律德绪拎得清。
之前,唐奕一向感觉,这个期间的战役,必定是如搅肉机过境普通的尸山血海,死人无数。
晚了。
杨怀玉环望这五百兵士,“大郎是读书人,不通战事也属普通。”
只是,没多久就有辽朝的接伴使团相迎而来。
以是,那些所谓斩敌几万,尸横遍野、弃戈如山的战报,是把追击溃敌时的杀伤,与正面对决时的毙仇敌数,放在一起计算的。
本来,真正死人的时候,不是在正面疆场,而是在逃窜的路上。
这个时候,个别武力的凹凸,已经不能起到决定性的感化了。决定成败的,刨去天时、天时等外界身分,摆布战局的,就只要军容和士气。
一听之下,唐奕才明白,本来当代战役并不想像中的那样。
比方,解缆当日,范仲淹让唐奕踩着点到,耶律德绪用辽骑来刺激宋人,这都不算甚么希奇事儿,哪次互使不是这么公开里较量过来的。
“战力比不上西军也不丢人,单这军容,应当就不是西军可比的了。”
“西军之强,即便死伤过三成仍能不露败象,行列严整。”
实在提及来,这是赵祯与耶律宗真之间的一种默契。
不过,想想也是,古时威名赫赫的强军无不是悍不畏死之士,比如三国期间的‘陷阵营’兵不过千,却无坚不摧,无阵不克。
实在不然,真正正面对决的伤亡数量实在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成千上万人绞杀在一处,比拼的就是两边的忍耐力、履行力,和士气。
只不过,唐奕是收敛了很多,但是随行保护的五百军士却仿佛打了鸡血普通......
唐奕点头称是。
――――――――――
两国固然几十年没打过仗了,但是各方面的较量却从未停止。
而为了彰显大国文明秘闻,以往大宋遣使必是朝中顶尖的文人名流;辽报酬了保持面子,不闹笑话,接伴使君也必定是北朝汉学大师。
耶律宗真也是个明白人,接伴利用的是对南朝熟谙至极,又比较‘懂事儿’的耶律德容,也是抱着尽量不惹事儿的心态。你不拿酸文人恶心我,我也不消武力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