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是如此。”藤堂高虎答复道,“经高一脉五百多年前便断绝了,此人的话应当是最可托的。”
“臣发明平冈利清的后嗣乃是臣领内的一名落魄军人,这本书便是他家世代记录传承至今。”
“即便如此,单凭这些,怕是堵不住悠悠之口。”秀保心中有些担忧。
“这个河内源太我还是听过的,”秀保说道:“他的母亲是伊势平氏三代栋梁平允盛之女,平治之乱中名动天下的平清盛和源义朝别离是他的表弟和侄子。为替亡父报仇,他愤然去官职东下,讨取了杀父仇敌源义光并砍伤了他的儿子。后代都以为此人恩仇清楚、重情重义,可谓一代豪杰。可惜源义忠死时他尚且年幼,源氏栋梁便被他的堂兄源为义担当。以后跟着源平合战后平氏一族的式微,作为平氏姻亲的源经国一脉也残落式微了。”
“主公可晓得‘源大夫判官’源义忠?”藤堂高虎问道。
“既然如此,就按你说的来吧。我本意只是想借此晋升威望,此后不至于过于依靠宗家而四周受限,若改了本姓,不免会和宗家冷淡,此后施政怕是多有不便。明天你这么一说,倒是豁然开畅很多,想想我大和丰臣氏担负‘源氏父老’统领武家,宗家作为关白统领公卿,公武皆唯丰臣氏马首是瞻,此后非论宗家还是本家,批示这些大名都能名正言顺很多吧。”
“确是如此么?”
“你是如何找到这本书的?”秀保非常猎奇。
“有何不成?没有谁规定丰臣氏不能担负征夷大将军,何况您是以河内源氏四代栋梁嫡派的身份担纲大任,之前五摄家之一的一条氏何况能以公家大名身份称雄土佐,镰仓幕府时更是有亲王担负征夷大将军,比起他们,您这也是名正言顺的。至于苗字,乃是太阁所赐,不改也刚好表达态度,轻易获得天下大名的承认。”
“臣此前也推测主公会有此顾虑,”藤堂高虎劝说道,“不如如许,认下这身份,但是不改本姓、苗字,倒也不失为一个别例。”
“太阁当年想的是‘公武合体’,我如果认下这个身份,怕不是走了转头路……”到这时,秀保心中有些冲突,照这么一来,本身虽说能够成为武家栋梁,权威得以加强,可此后恐怕要走上汗青上德川家康的老路,初创幕府还是持续贯彻“公武合体”,这是之前没有深切想过的题目。
“家格这东西,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气力不敷,即便出自王谢也无人在乎;力量充足,管你说甚么,都没人敢说个不字。远的不说,就说信长公,其祖上一向自认藤原氏以后,到他这代,开初也是这么对外宣称的,可跟着厥后织田氏逐步做大,有了谋取天下的野心,加上向来有‘源平交代’的传闻,故开端矫称祖上是平氏的私生子。即使有人不信,还讲求出其乃至不是藤原氏,而是忌部氏,可这类杂音在当时又能对信长私有何影响呢?比拟织田氏的信口矫称,今上帝公所见的‘证据’莫非还不敷压服力么?说句实话,比起德川氏那套说辞都要硬气很多呢!”
“没错,就是这位河内源氏四代栋梁,他的儿子叫源经国,别称河内源太;孙子叫源盛经,别称稲沢小源太;曾孙叫源盛国,别称稲沢孙太郎。从这祖孙前三代人通称可知其源氏正统职位。此中源经国出世时,源义家为他取名‘源太’,恰是对他寄予成为五代栋梁的重望。”藤堂高虎说道。
“这本平冈氏的家记,详细记录了佐佐木经高的家臣平冈利清对本身经历的回想,此中清楚地写到,佐佐木高兼乃是源盛国冬眠阿波时与本地妇人所生之子,源盛国被源赖朝赦免返回关东后,此子便留在阿波由佐佐木经高扶养,此人便是佐佐木高兼。当年高兼以死保全阿波一国安然,也是为了酬谢佐佐木经高抚养之恩。这个平冈利清也是佐佐木高兼临死前留在他身边的少数几名家臣之一,现在经高一脉断绝,他的话应当是最可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