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瞒,孤只读过些许毛诗。”蔡吉安然承认道。崔琰等人明显没想到蔡吉竟没有读过支流的三家诗,不由楞了一下。蔡吉倒是早有筹办,顺手指着曹丕说道,“丕自幼熟读诸子百家,对三家诗也有些观点。不如由其替孤对答一二。”
“嚯”赞叹之声再次响撤了书房。不但能借阅,还能贵重的东莱纸抄了带走。世上怎会有此等功德?
蔡吉让夫君替她对答的做派虽有些出乎人料想。但在崔琰看来,这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态度,印证了蔡吉诚笃的品德。以是崔琰并没有是以小瞧蔡吉,而是顺势扣问起了曹丕对韩诗的观点。
班姬便是西汉史学家班昭。因著有史学巨著《汉书》,归天时当朝的皇太后亲身素服举哀,为她停止国葬之礼。目睹崔琰将比作了班昭,蔡吉赶紧谦逊地推让道,“孤才疏学浅岂敢与班姬相提并论。孤倒是久仰康成公大名,可惜中原战乱四起,至今无缘拜访。”
回过神来的崔琰抚须笑道,“齐侯真乃当世班姬。”
但眼下是乱世,多年的混战让各地州牧盘据成了一方诸侯。蔡吉在其辖地的权势堪比一国之君,其推行开科取士天然是通畅无阻。反观朝廷却势弱得只能伸直在许都仰人鼻息。就算照葫芦画瓢也学着开科取士,所获得的人才终究还是会落入曹操囊中。更何况不管是世家还是豪门都更情愿就近退隐。由此可见,继蔡吉以后,一些有见地的诸侯也会学着开科取士,用以招纳人才,消弭太守的保举权,以求稳固对辖地的节制。
但蔡吉给出了答案在世人听来还是有些让人难以置信。特别是崔琰,的确是不的耳朵。田丰不但曾是他的同僚,同时也是他的老友。当初得知田丰溺水身亡以后,崔琰但是为老友痛哭了一番。现在耳听田丰现身东莱,崔琰当即不顾形象地起家冲到蔡吉面前诘问道,“元……元皓不是已陨于黄河。”
凡是来东莱的学子皆可借阅尊经阁内册本。不但如此,齐侯府还供应纸张供学子誊写册本。”蔡吉风雅地宣布道。
“必然老夫必然会去龙口。”内心乐着花的崔琰连连点头。先前的摸索与忧心,在这一刻十足被他抛到了脑后。却见崔琰慎重地朝蔡吉一拜道,“多谢齐侯挽救吾友元皓。”
“不过是举手之劳,孤可受不起如此大礼。”蔡吉赶紧伸手扶起了崔琰道。
既然确认了主臣干系,接下来的氛围顿时就轻松了很多。却见崔琰一面将蔡吉请上了上座,一面将其当作女夫子,同她谈起了**,“不知齐侯对三家诗有何观点?”
但东莱科考的成果并不代表开科取士对这个期间就没有首要影响。相反崔琰等人一向以为开科取士对天下之局影响非常深远。须知,察举制是先由处所官员向朝廷保举本地才俊,再由朝廷通过科考来遴选所需的人才。而蔡吉开科取士,无疑是剥夺了处所官僚的保举权。若在承闰年代,此举无疑会加强中心对处所的节制。怕是一经提出就会遭到九州各郡太守们的一至喷击。公愤之下,发起之人就算不“以死赔罪”,也要发配边陲。除非有武帝那般的强势之君支撑,方能将开科取士推行于天下。
当然崔琰没有将他的忧愁说出口,蔡吉天然也不会提起这方面的题目。目睹崔琰沉默不语,蔡吉只当对方是被的“败家”之举给震住了。因而从速表态道,“笔墨纸砚本就为记载**而存,岂能因蝇头小利而怠慢教诲大道。”
不过比拟崔林等人的跃跃欲试,崔琰在听罢蔡吉的先容以后,却堕入了深思当中。不成否定,蔡吉建立尊经阁,任天放学子借书抄书的行动,无疑尊从了先师有教无类的古训。仅此一项就足以令她在儒家文籍中留下隽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蔡吉建立讲武堂、尊经阁也是在减弱世家对学问的把持。并且崔琰能够必定,后者才是蔡吉的真正目标。因为面前这个女子是开科取士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