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的刘协本就贫乏在朝的经历,加上又没有好的教员在旁指导,其做事天然也就只好以身边的报酬参照。是以过了半晌以后,刘协终究下定决计开口道,“刘其。”
而此时的刘协则忙不迭地从案牍上的一堆奏折中找出了袁绍的那封奏折,取出玉玺,慎重其事地盖上了大印。当然此时的刘协并没有重视到,在袁绍一长溜的保举名单当中有着一个与他同龄的少女太守——蔡吉。
眼瞅着侍中刘其领命而去,刘协寂然地回到了御座之上。毕竟刘协再老成,他骨子里终归只是个十四的少年罢了。小孩子的犟脾气一起来常常会显得不成理喻。这不,现在的刘协越想越感觉在场的世人都在内心嘲笑他用人不明,一张俊白的小脸顿时涨得微红。因而乎,他当即一甩长袖负气地喝道,“都给朕下去!”
面对近在天涯的“人相食啖,白骨委积”惨象,身为一国之主的汉帝刘协判定地下旨开仓放粮,并指派侍御使侯汶主持为饥民煮粥布施,以期能救一人是一人。但是一个月了,长安城内饥民并没有因朝廷的赈灾而得救,相反每日还是有大量的百姓因得不到食品而饿死。
香,实在是香。却不知这粥浓稠如何?想到这里,头戴通天冠的刘协当即起家快步走下御座来到了那一锅米粥之前,伸手向一旁的内侍张口道,“勺。”
莫非是朝廷派发的布施粮少了……
baidu_clb_lt_id = "519311";
“臣在。”侍中刘其出列领命道。
———————————————————————————————————————
既然有了此等决计,刘协立马就想起了前几日被他搁置一旁的袁绍奏折。袁绍在这张奏折上不但向朝廷请封右将军,还保举了数名所谓的人才出任太守、别驾、郡承等等职位。但在刘协眼中这些人都是袁绍的虎伥。故三公虽同意了此事,可刘协却用心将奏折一压再压。不过现在耳听吴硕如此一番讲授,刘协顿时感觉这张奏大有文章可做,便欣然向吴硕命令道吴硕,汝这就为朕向袁绍修书一封。”
说实话,刘协对汝南袁氏的印象并不好。汝南袁氏自袁良今后,至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汤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号称“四世三公”。照理说深受皇恩一门显赫的袁氏本该复兴汉室才对。但是袁绍在董卓西走长安后,却一心想要丢弃刘协,另立幽州牧刘虞为新君。就算刘虞本人决然回绝,袁绍仍不断念,又请他领尚书事,承制封拜,当然此举还是被刘虞回绝了。是以刘协一向一来都对袁绍心存顾忌。乃至于他这会儿对于吴硕的这番发起也是半信半疑。
“比方冀州袁绍。”吴硕低头点穿道。
“借粮?问何人借?眼下京师大家面带菜色。朕又能去那儿借?”刘协微微蹙眉苦笑道。
旁的内侍从速递上木勺。而刘协接过木勺在锅里搅了一搅以后,发觉此粥虽不达“粥可立筷”的程度,却也没有稀如米汤。面对如此景象,刘协当即面色一沉,将木勺一丢,转头命令道汝等将此粥分装入盆。”
在场的内侍近臣见少年天子表情不佳,本就不想在此地多做逗留。现在耳听天子要他们退下,天然是乐得顺势遁逃。但是就在一干人等纷繁作鸟兽散之时,有一文士却不顾天子之令,单独一人留了下来。此人便是议郎吴硕。吴硕一样是朝中少数不与李傕等报酬伍的朝臣。不过吴硕常日里为人低调,故一向没有引发天子的重视。现在目睹刘协负气赶人,吴硕心知天子第一次施政就吃了一个大哑巴亏,不免会心灰意冷。倘若就此听任下去,天子必会丧失进取之心。现在之计必须得让天子临时抛去之前的失利,转而考虑新的目标才行。抱着如许的设法,吴硕当即便迎着圣怒长进步言劝说道陛下,息怒。贪墨米粮的硕鼠当然可爱。然国库粮少也是不争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