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罢二人连番进言,孙策欣然受教道,“那就依公瑾与子布所言,先在吴郡征夫屯田。”
孙策看了张昭一眼,游移地说道,“听张郎所言开科取士仿佛颇费周章。此事还是等孤取了桂阳再行商讨。”
张谨却在心中滑头地腹诽,怕是尔等见了庞士元尊容,就不觉可惜也。不过打趣归打趣,张谨还是决定言归正传,谈一谈他对东莱最为赏识的一点——开科取士。话说,任何一个到过东莱的乃至青、徐二州的士人都不成能不开科取士。如此跨期间的提拔人才体例给很多士人都留下了深切的印象。乃至于他们一分开蔡吉治下,就会迫不及待地将的所见所闻同其他士人分享。张谨天然也不会例外。
“回吴侯,此乃老夫族侄张谨,字文瑞。”张昭拱手作答道。
而周瑜则进一步诘问道,“如此说来,青、徐二州岂不已成承平之世?”
“承平之世倒不还不至于。依谨所察险山恶水间还是有强盗出没。”张谨照实说道,“不过此二州百姓安居乐业倒是真事。特别是齐侯在其治下实施‘二五减赋’之策,颇得百姓拥戴。”
就目前来讲,包含汉廷在内绝大多数权势所采取的体例,无外乎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各级处所保举德才兼备的人才,后者是中心和处所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察举制贫乏客观的评比原则,虽有连坐轨制,但前期逐步呈现处所官员秉公,所荐者不实的征象。曹操虽打出“唯才是举”的灯号以征辟制广招人才,却又鱼龙稠浊。
孙策则对劲于鉴戒了蔡安贞的良政,因而又向张谨扣问道,“张郎在东莱游学四年,想必熟谙了很多东莱豪杰。”
孙策没推测张昭会如此对答,不由奇道,“那他可善于行军布阵。”
张昭见状当即收起心境,带着一个年青人不紧不慢地上前向孙策施礼道,“见过吴侯。”
“回将军,庞士元乃鹿门庞德公之侄,年约二十,雅气晔晔,经学思谋,在北地颇得齐侯赏识。”张谨卖力地为的同门师兄鼓吹道。
“青州?”不觉面前一亮的孙策脱口问道,“可曾去过东莱?”
“品茶?对弈?”对这些花架子不感兴趣的孙策随口问道,“尔都曾游学过那边?”
被张昭评价为文不成武不就的张谨,这会儿倒是非常淡定。只见他拱手答道,“品茶,对弈,游学。”
对于张谨举例的郭嘉和贾诩,周瑜那是早有耳闻,乃至很有同此二人一决高低之筹算。不过最后一名他却没有传闻过,因而从速问道,“那庞士元又是何人?”
“见过。”张谨说这话时,不自发地带上了一丝对劲之色。不过孙策与周瑜都没有介怀此事。因为能见蔡安贞一面确切是件值得高傲的事。
baidu_clb_lt_id = "519311";
“实在除了毛遂自荐者以外,齐侯还以开科取士之法广招才俊为其所用。”在清算了一番思路以后张谨开端向孙策等人侧重先容起东莱的科举来。
孙策没想到张昭此次带来的是他的族侄,不由猎奇地打量了一番站在张昭身后的年青人。而张谨则以不卑不亢之姿向孙策躬身一拜道,“彭城张谨见过吴侯。”
在场世人虽不熟谙庞统但经张谨这么一先容,加上其又得蔡吉的赏识,便不约而同地将庞统视作了冉冉鼓起的青年豪杰。却听孙策由衷感慨道,“未能得见此等才俊,可惜,可惜。”
对于张昭不苟谈笑的风格,孙策早已习觉得常。在他看来张昭虽为人呆板,好说教,却同时也是东吴不成或缺的重臣。本来孙策性子暴躁,暮年挞伐江东之时曾获咎很多处所宗党豪强,乃至还一度留下了嗜杀之名。乃至于那会儿的江东百姓一听“孙郎至”,无不惊骇万分,藏身于乡野之间。幸亏不久以后广陵人张纮向孙策保举了张昭。张昭是徐州的名流,不但熟于政务,且非常善于同士族打交道。在他的驰驱之下,孙策慢慢修复了与江东宗党豪族之间的干系,东吴的内政也在他与张纮联袂管理下也很快走上了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