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荒诞荒诞”董承一听蔡吉为曹操请封丞相立马就跳了起来。实在也难怪董承会如此冲动。丞相一职发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端,设左丞相、右丞相,但偶然也会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同一六国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年萧何独任丞相,后迁为相国。萧何身后相国一职由曹参继任。到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又开端分设左、右丞相因为在王朝布局下“相权”与“皇权”必定会构成抵触,很少有天子能耐久忍耐权力过大的相权。是以在皇权强大的期间,天子总算不遗余力地减少“相权”。
但是董承却不似吴硕和刘协那般“悲观”,在他看来天下间握有兵权的诸侯可不止曹孟德一人。就算天子目前没法在曹操眼皮子底下组建亲兵,还是能调集其他诸侯为朝廷所用。刘表、马腾、刘备、孙策哪个比曹操差。哪怕是蔡吉也不见得真以曹操马首是瞻。起码从齐营传来的诸多流言看来,蔡吉并没有将曹操的阿谁次子当回事的模样。当然在这些诸侯当中,董承最看好的还是马腾和刘表。马腾与董承同为凉州人,两人本就有些友情自是不消多说。而刘表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是当今最能同曹操叫板的诸侯。有道是金角银边草肚皮,曹操占有四战之地,一旦挑动刘表与马腾一南一西打击曹操,周边的其他诸侯也会跟着群起而攻之,曹操必不能抵挡。归正这类驱狼吞虎的把戏,董承也不是第一次耍。只要能将诸侯掌控于手中,又何愁没有兵权。
小黄们的通报声打断了刘协的思路。年青的天子旋即坐回案边,清了清嗓子道,“宣。”
吴硕的反问直击刘协命门。就算他再不平气,也没法忽视没有兵权的软肋。就像之前曹操在官渡不打一声号召就直接正法了两个朝廷命官。刘协当然是气得牙痒痒,但碍于袁绍正大兵压境,加上那两个文官也确切有临阵脱逃之嫌,因而只好捏着鼻子疏忽了曹操的放肆之举。那怕是先前力挺刘协的董承这会儿也只得悻悻地闭上了嘴。吴硕见状便趁热打铁道,“勾践卧薪尝胆,而后灭吴。陛下刚及弱冠,曹操已年近五旬,何必急于一时?”
未几时小黄门便领着吴硕与董丞走进了云台殿。但见两人一进门就朝着刘协双双腑身叩拜道,“拜见陛下。”
眼下若要封相,无疑就得先拔除名存实亡的“三公制”,规复与皇权分庭抗礼的“丞相制”。本来曹操就已经够放肆放肆,如果再在许以丞相之职,岂不是让其如虎添翼。不过最让刘协感觉愁闷的是发起者不是别人,恰是一向以来被他寄予厚望的蔡吉。莫非真如俗话所言,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
汉武帝就曾设立内廷制衡丞相。到武帝末年,霍光为大司顿时将军,今后到西汉末年,大司马的权势一向在丞相之上。待到汉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措置繁多的政事为来由,建议立三公制。因而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一办法旨在分离丞相的权力,既将丞相、御史被豆割为三,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辅。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初年又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公当中以太尉为最尊。别的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权归君主,协以内廷尚书,三公仅为备员。东汉末年,大权从天子又转移到外戚、寺人手中。三公也由此成为一种空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