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_clb_lt_id = "519311";
汉朝并不风行垂足高坐,以是这时似不该有桌、椅等家具。但是实际上,汉朝固然无椅,却已产生了雏形的桌。河南灵宝张湾二号东汉墓出土的一张绿釉陶桌,上置一圆底小罐。从其足和面的比例看来,这是一张较高的小桌(陈增弼以为这不是小桌,而是“一件与灶台配套利用的厨房中摆放烹调味品的灶边小案”。见《论汉朝无桌》,《文博》1982年第5期)。不过因为陶桌是明器模型,它所代表的什物的尺寸难以肯定。四川彭县出土的市场画像砖上的一张方桌,桌前之人与桌上之人在停止买卖,桌的高度能够通过人的体高直接推知,以是能够被确认(图76)。这张桌子的桌腿间无撑,形制较原始,但已与敦煌莫高窟85窟唐朝壁画中的方桌非常靠近了。
榻除了仆人自坐歇息外,还用于待客,如《后汉书?徐稚传》陈蕃为太守,不接来宾,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又用于见吏,如徐州十里铺东汉画像石中,一处所长吏端坐榻上,三个小吏模样的人,双手执笏恭敬地膜拜于前(《江苏徐州十里铺汉画像石墓》,《考古》1966年第2期)。宴饮时,榻更加常设,或仆人自坐,或与来宾共坐。辽阳棒台子二号汉墓宴饮图(图72)中,男女仆人即各坐一榻,中间设食案,榻上还施以幧帐,一边喝酒,一边赏识歌舞(《辽阳市棒台子二号壁画墓》,《考古》1960年第1期)。别的,另有一种特小之榻,配以榻登,用于登大床。《释名》榻登施大床之前,小榻之上,以是登床也。”(林剑鸣等《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8~239页)
床比枰、榻都大,兼供坐、卧。普通为木制。《御览》卷七零六引《后汉书》羊茅为东郡太守,夏季坐一榆木板床。”也有石制者,望都二号东汉墓所出石床,长159厘米,宽100厘米,高18厘米,可容一人卧息。在汉朝,床是比榻规格更高的家具,如《民风通义?愆礼篇》南阳张伯大,邓子敬小伯大三年,以兄礼事之。伯卧床上,敬寝下小榻,言常恐,清旦朝拜。”大床常在一侧设屏、背后设扆,分解“屏扆”。山东安邱画像石与辽阳棒台子屯东汉墓壁画中均有其例(图73)。
席铺在地上能够挪动,安富尊荣的贵族名流可累坐八九层席。在黉舍中,讲学时每人坐一席,但主讲人讲得入情入理,驳斥别人学说的时候,便能够夺人之席。如东汉学者戴凭解经不穷,能够重坐五十余席(《后汉书·戴凭传》)。至于普通的寒士,如薛惇就“坐无完席”了(谢国桢《两汉社会糊口概述》,陕西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
供储藏用的家具有厨和匮。《论衡?感虚篇》又《是应篇》谓燕太子丹质秦求归,秦王提出的前提中有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这里所说的厨当指贮物之厨。西周青铜方鬲之座常在正面设两扇门,门上铸出守门之别者。此风能够为后代之厨所因循,厨门上也饰有刖者木像,以是说“生肉足”。《晋书?顾恺之传》恺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也应是此类厨。辽阳棒台子屯东汉墓壁画中有大厨,厨顶作屋顶形,一女子正开厨门取物,可见此中贮有玄色之壶(图77)。《广韵?上平声十虞》■,帐页,似厨形也。出陆该《字林》。”可知厨形似幄帐,正与上述壁画相合。日本奈良法隆寺所藏七世纪制作的玉虫厨子,厨顶仍作屋顶形,还因循着这一轨制。与厨比拟,匮则用以储存较贵重的物品,如《楚辞?七谏》玉与石其同匮兮。”《汉书?高帝纪》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山东沂南画像石中有其图象(图78),河南灵宝与陕县刘家渠汉墓皆出土过陶匮,这些陶匮宽窄凹凸的比例非常均匀调和,直到唐朝其外型仍无多大窜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