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书籍来成心相争,可惜推举他的人远不及崔尚书,只得遗憾得胜。
不过,崔尚书入阁是大事,选任吏部尚书也非同小可。闵太后天然有所耳闻,在顾莞宁面前笑着念叨过一回:“一转眼,阿诩即位也快三年了。有了新的阁臣,现在还要选任吏部尚书。”
按着朝中常例,入阁以后不能再兼任六部尚书。崔尚书入阁后,吏部尚书的位置便空了出来。
与此同时,“痛失爱女”的崔尚书抖擞起来,重新入朝。
阿娇看似娇惯率性,实则仁慈知软。不然,当日也不会主动提及让玥姐儿做伴读。
百年人参已是罕见,五百年的人参,更是贵重至极,令媛难求!
“她身子既是好了,明日起便和阿娇一起读书。”闵太后笑道:“阿娇整日嚷着她的伴读比阿奕少,不敷热烈。”
论资格名誉,崔尚书确切是最合适的人选。
萧启娶于家女儿为王妃,底子借不到岳家之势。说出去又不会惹人诟病。公然是门“好”婚事。
闵太后没放在心上,本日也只随口一提罢了。
衡阳公主当时听了这番话,笑容便有些勉强,说了一堆阿谀奉迎的话。最后又恳请闵太后为李尚书说项几句。
闵太后随口道:“也不知她从哪儿得来的方剂,也一并献给哀家。说是以这株五百人参为主料,再配以其他十几味药材,能够配置出延年益寿的人参丸。”
闲谈半晌,闵太后又提及了玥姐儿:“……玥姐儿养了几个月,脚伤已经好得差未几了。本日凌晨还去慈宁宫给哀家存候。”
闵太后对齐王府深恶痛绝,对温驯不幸的玥姐儿却生不出半点讨厌之心。这几个月来,经常去碧瑶宫看望玥姐儿。
于家早已式微,于御史空顶着官衔,在朝中无权无势。
……
衡阳公主在年初生了一女,本身很有些失落,不过,李家高低倒是都非常欢乐。归正李家已经有了子嗣,衡阳公主生男生女都无妨。
“玥姐儿也来椒房殿存候了。”顾莞宁目光温和了一些:“她这些日子好吃好睡,人养胖了些,气色更远胜昔日。”
朝堂之事,闵太后极少过问。
顾莞宁抿唇一笑:“母后提示的是。我已和皇上商讨过了,过几日就下旨赐婚。他的生母出自于家,王妃便也从于家选一个。于御史的嫡幼女,年方十六,尚未婚配。做安平王妃正合适。”
正说着话,阿娇和阿奕便来了。
……
罗尚书等人纷繁附议。
顾莞宁笑着应了归去:“我只盼着母后长命百岁,我头发斑白之际,还能承欢母后膝下。”
李尚书仕进多年,非常珍惜名声,官声还算不错。在朝中也交友了很多同僚老友。既成心吏部尚书之位,李尚书自要动用统统能动用的力量,私底下行动几次不说,还拜托了儿媳衡阳公主进宫讨情。
闵太后安然笑道:“她那点心机,哀家天然清楚的很。昨日哀家便和她说了,哀家从不管朝堂之事。阿诩要选谁做吏部尚书,我都同意。”
顾莞宁略一挑眉,哦了一声:“母后说的,莫非是衡阳?”
闵太后点点头:“恰是她。”
天子很快便应允首肯,正式下旨。自此,朝中又多了一名崔阁老。
天子下旨,内阁现在只要四位阁老,朝事烦琐,力有不逮,命众臣推举一名重臣入阁。
顾海立即出列,保举崔尚书入阁:“崔尚书为官清正,品性高洁,行事沉稳,堪为阁臣。微臣推举崔尚书。”
萧诩这些光阴耳根清净表情镇静,措置政事也感觉顺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