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万一,一行人不顾气候酷热,又抽查了几块地步,获得的亩产数相差无几。
等黑马牵来,壮汉二话不说,直接翻身上马,朝内里奔去。
这日,他正坐在屋里喝茶,就听一声大喊:“捷报,润州粮食亩产七石。”
七倍啊!
马匹不是当代的汽车,只要有油,就能一向一向跑。马匹跟人一样是会累的,跑一段就得歇一歇。驿站的换马办事为报信充分节流了时候,只要骑马的人能接受得住,就能一起跑到目标地。
“吴某也是。”吴尚书吸了吸鼻子,“吴某会竭尽尽力,为杜大人请功。”
想当年,他就是故乡赶上灾年,没法活下去,父母都饿死了,他凭着父母省给他的那一口吃的,支撑着逃荒到了都城,却因年小无以餬口,无法之下进宫做了寺人。
以是吴尚书与金公公的冲动,他们最能了解;杜锦宁获得再多的赞誉,他们感觉都不为过。
他们都是从县令这类最基层的官员做起的,最是晓得官方痛苦。看着那些人挣扎在存亡线上,吃了上顿没下顿,身为父母官,他们感同身受。
亩产七石啊,这是甚么观点?以往大宋的亩产只要两石,足足翻了三四倍啊,并且这还只是一季稻谷的产量!
金公公用袖子民抹了一把泪,哑着嗓子道:“杜大人……功德无量啊!”
今后,大宋再也没有饿殍,百姓也不怕灾荒年景。他们能丰衣足食,吃饱饭已不再是胡想。天下无饥,这不再是文人笔下描画的美景,而成了实际。
他刚才说那话,不过是下认识的反应。毕竟对于一个老农来讲,迟误甚么都不能迟误农时。他底子没往深处想。
“七石七十三斤。”
壮汉到都城时,都城的城门才关上不久。
……
他像是俄然想起甚么,问道:“刚才他喊的是甚么?润州粮食亩产七石?”
宋庄头从速摆手:“店主千万别这么说,刚才是我不对。实在就算只要这一季的收成,都抵我们之前好几季,晚稻种不了也没干系。您千万别说甚么赔偿的话。”
杜锦宁客岁就已证明江南地区一年能种两季稻谷。一亩地步,一季七石,两季的产量就是十四石,是之前亩产两石的七倍。
“哎,吴大人,您这是做甚么?快别如许。”杜锦宁扶起他。
“咱家回京,定向皇上为杜大人请功。”他鼻音浓浓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