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到这一带兵祸天灾,百姓受难,就用这口大钟来给人们指导迷津,为宁津群众带来安然,退了大水。
“夫人?本女人还没嫁人,你这个和尚如何乱喊?”丁珂儿瞥了一眼和尚,嗔怒道。
人们纷繁传说,这口钟是大禹王送来的。
宁津县人杰地灵,关于宁津城的来源,另有一段非常奇异的传说。
数不清的人被大水夺去了生命,幸存的百姓有的搂着大树,有的搂着檩条,有的把孩子放在水缸里、木箱上,随波逐流,希冀着逃出这空前大难。
和尚见丁珂儿心生迷惑,便又说道:“贫僧昨日云游至此,随身照顾的银两用尽,一人一猴,好几天也没吃上顿饱饭,饿得饥肠辘辘,面前发黑,总这么下去,把它留在我手里,也是死路一条,无法之下,只好出此下策,卖掉这小猴儿,换得几个银钱,也好度过这个难关。削发人不打诳语,夫人您就行行好……”
厥后,河床淤塞,河水改道,这条河道终究烧毁,只留下两岸的大堤,远远看去,就像两条起伏并行的巨龙,人们就都叫它卧龙岗了。
它们不时碰碰撞撞,铿锵有力,仿佛在说:“叮叮铛铛,你上宁津,我上东光!”
公然,人们瞥见铁菩萨漂到东光县城停下来,大铁钟漂到宁津县城,就再也不动了。
当时临津一带在伪齐刘豫政权的统治下,成了豺狼当道、民不聊生的暗中天下。
“驾……”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半壁国土沦于敌手。
“哦,这么好,你为甚么要卖掉呢?”丁珂儿有些猎奇,不解的问道。
当时,逃到这岗上的灾黎真很多,他们呼儿唤女,哭爹叫娘,在泥水中挣扎。
在这危难时候,俄然从上游漂来了两件庞然大物:一个是大铁钟,一个是铁菩萨。
和尚见丁珂儿一脸愤怒的模样,便失声道:“啊?本来不是夫人啊?那女人……您行行好,就买下这只猴子吧。”
乐文三人带着小猴空空,骑马奔驰了三日两夜,赶到了宁津城。
乐文只是淡淡一笑,没有开口说话,不过他也感觉这个小猴挺讨人喜好的。
从这一天起,大水逐步退去,人们连续返回了故里。
“空空?这个名字还不错,看来你这个解元老爷没白当啊。”丁珂儿感觉乐文给小猴起的名字还挺好听的,挑了挑柳眉,笑着说道。
只见那小猴眼睛精光四射,四肢毛茸茸,不时挤眉弄眼,做出些逗人的行动,公然非常敬爱。
在铁钟停下的处所,又建起了一座新城,并且将县名临津改成宁津,但愿在这里重修故里,永久安宁。
乐文感受这这口大钟浑厚的撞击声,昂首看了看这口大钟,又看了看天,落日西下,天空红霞满天,让人有种心旷神怡之感。
丁珂儿有些游移,不知要不要买的时候,乐文感觉这个和尚也怪不幸的,便从钱包里取出十两银子递给和尚道:“喏,银子你收着,这只小猴子,我买下了。”
“十两?如何这么贵啊?”丁珂儿惊奇道。
出了城门,乐文一拍马,白马便缓慢的奔驰了起来,小猴两只小手紧紧的抓住白马的鬓毛,恐怕从白马身上掉下来,倒是把白马拽的生疼生疼的。
传闻,大禹治水的时候,这里是黄河故道,是大禹疏浚的九河之一。
乐文没有开口说甚么,丁珂儿却感觉这个小猴挺好玩,便问道:“这个小猴多少钱啊?”
谁知兵祸未了,新的灾害又来临到人们头上。
身前的小猴空空听到钟声,把它吓的,缩着脖子,依偎在乐文的怀里,浑身发着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