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承训感慨着的同时,刘承祐则悄悄审量着刘承训,但并不能从刘承祐脸上看出甚么非常,恰如言随于心,有感而发。收回目光,刘承祐心中暗思,就他的察看,这个大哥并不像是个故意计的人。不过何故提出那建议,莫非,真的只是表示对他这个弟弟的体贴?
李氏与刘知远之间的婚姻,是带有些“传奇性”的,就是非常纯粹的抢亲。当初正值梁晋争霸,刘知远在河东为军卒,牧马晋阳,向李氏求娶而不得,故纠集着一干弟兄,趁夜潜入其家劫取之。元人刘唐卿还据此夸大地改编了一出《刘知远白兔记》,李氏便是那典范戏曲形象“李三娘”的原型。
闻言,刘承祐斜了兄长一眼,旋即扭头平视火线,语气仿佛温和了些,不过还是表示得淡淡然的:“这倒不劳兄长多虑,军中悍士,我自驯之。唔,多谢兄长美意。有赖于兄父老,军需之用,粮饷之馈......”
“大郎,时势动乱,窜改难测,诸事烦复,乃父维艰,劳累日笃。你服侍在侧,还需多多帮衬着他,为其分忧。”目光慈爱地在两个儿子身上扫了一圈,李氏将重视力放到宗子身上,叮咛道。
堂间,另有几名河东节度部属押衙、随使、孔目官员,都是刘知远的亲信。看得出来,河东的掌权者们迩来真的很忙,这一大早地,便聚来议事了。
可惜,刘承祐并没甚么反应表示,收回目光,持续走着,沉吟多少,方主动地问道:“听闻,父亲又遣人携奇缯名马,去汴京觐见那契丹主了?”
吐了吐舌头,刘承勋嘿嘿一笑,待瞧见刘承祐,小脸顿时一苦。比起大哥的亲善,这二兄变得实在有些陌生可骇,一张阎王脸,让少年甚是害怕。
兄弟俩一齐入内,施礼拜见,刘母已然在堂中筹办了些早食。屋中安插,一样很浅显,涓滴不见奢糜之风。吃食也很简朴,素粥、面饼拌点小菜。
大抵也是风俗了刘承祐的风格,刘承训对此并不觉得意,目光在他身上逗留了一阵,张了张嘴,化作一缕感喟。近前,拍了拍刘承祐肩膀:“走吧,你我还是先去问安母亲吧。”
作为北平王刘知远的儿子,刘承祐身上天然挂着官职,此前署节院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节院使虽掌旌节仪制之重,却已无唐时的职位,尚书仆射名头固然清脆,早就成为安设勋贵的虚职。
闻言讶异地看了看刘承祐,刘承训眉毛扬了扬,轻吁一口气,感慨道:“二郎,确是长大了。反倒是我这个做兄长的,好逸恶难了。罢了,不提此事了。”
面对刘承训的忧愁,刘承祐没有给出多少反应,只是点了下头,然后不说话了。穿越之前,刘承祐对唐末以来的这段汗青,虽算不上熟知,却也是有所浏览。心中有底,刘承训那点担忧,底子算不得事,契丹军众且强,面对河北、中原的群众战役,却也难当。
刘承祐自是不甘于此,在大哥刘承训早早地入职霸府,协理军政的环境下,客岁暮秋,刘承祐自请入军职。面对刘承祐所请,刘知远固然感到不测,但考虑过后,或许是抱着历练二子的心机,竟然承诺了。因而,刘承祐一下子成为了北京龙栖军都批示使,典一军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