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能换来威慑和害怕,在刚起步、根底都没来得及打下,豫州本地的各个阶层还在谨慎张望的现在,可不是件功德。
等燕清将应急办法实施结束,一回身就见到另一名智囊贾诩优哉游哉地坐在案桌旁,一手持笔,在翰札偶尔勾写几划,另一手则捧着茶杯,时不时轻酌几口佳茗。
打上去倒是看着势如万钧,极其唬人,把高台下看不清楚的兵士们看得噤若寒蝉。
贾诩懒洋洋地向他开炮了:“重光为主公成大业之砥柱,亦与主私有相识相知之恩德,曾同骑共乘,并坐幄席,亦抵足而眠,推心置腹,既是出运营策之良臣,更加难能宝贵之知主公者也。汝有所不知,初闻重光于肃军罹难,众疑性命已失时,主公悲入肺腑,怜惜至深,后更是为枭肃贼,百里奔袭,方报仇雪耻,以后一蹶不振,此有目共睹,方见汝躯体有伤,感同身受,怒出五脏,刻不容缓去鞭挞肃尸。”
而见他睚眦必报至要将这好歹有过保举之情的同亲挫骨扬灰的境地,不免心有戚戚,觉他气度狭小,行事严格,不慈不容。
燕清叹了口气,直言提示:“清督军不力,未能阻肃军叛出,已是戴罪之身,过会儿即便幸运保住项上人头,也得挨上几十军棍,一旦伤筋动骨,少说也得在床上涵养个十天半月,届时文和又得单独奋击也。”
燕清却不敢苟同,他也不以为贾诩虽帮着摆脱,就代表其至心认同这个主张。
将李肃的尸身踩成烂泥,总算神清气爽而归的吕布刚幸亏这时翻开门帘,威风八面地走进了内厅,只捕获到贾诩的话尾,恰好是那最关头的“军棍”二字,当场将剑眉一聚,爆喝着一掌打在身侧那张无辜的案台上,直叫它喀嚓一下四分五裂:“何人敢打布之先生的军棍?!”
他先大发雷霆地盘点了燕清督军失责的一干错误,接着竟毫不包涵,要重罚他被打上二十军棍,那可快能要一个荏弱文士的命了。
这完整不是个好兆头。虽贾诩谨小慎微、保命为主的脾气极大程度上必定了他的行动形式,可一个叫幕僚不肯直言献策、给出公道谏言的主公,沦为吕布命丧白门楼、众叛亲离的宿世了局也不远了。
贾诩却连眼皮都不带抬的,涓滴不受威胁,凉凉道:“重光大可宽解,以诩之见,实乃多虑矣!”
因而,即便吕布和贾诩表示出极大的反对,燕清内心挣扎了一会儿,仍然一意孤行地决定认罚,并且为了不华侈这以儆效尤的大好机遇,还要当众挨打。
趁着吕布亲点几十号亲兵去践尸的事未传开,百姓虽见其浩浩汤汤地驭马出城,却不知其之去处时,燕清当机立断,并不将小事化无、装点承平,而是反其道而行地派出以张辽为首的三员将领,各率百来号人,大张旗鼓地出城去打扫一圈在城外浪荡的贼寇,如此吕布的泄愤之举天然被曲解成了体恤百姓,亲身充当剿贼前锋的义行。
燕清这回是真有些不解了:“不知文和此话从何提及?”
“于肃军中重光势单力薄,独木难支,他忽生叛心,诩亦不料,若要清理渎职失策之过,诩亦难逃也。凭汝一人之力,怎才气挽狂澜?以这罪名将重光问责,未免太霸道在理。”
燕清别无他法,只好全程阐扬演技,每挨一下布条,就装模作样地痛呼几句,倒感觉时候非常冗长,好不轻易才把这顿‘军棍’给挨完了。
燕清既预感了,就天然不会听任这类流言,更不容得隐患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