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
是夜,辛伟峰在日记本上写道:“大哥的海,父亲的粮,本来都是同一片乡愁。“窗外的月光还是清冷,却不再像半年前那样砭骨。他摸着枕边的粮库钥匙,俄然感觉这串铁疙瘩,比任何军功章都更重,也更暖。
“爸,大哥......“
“你哥十二岁就会背粮库库容表,“父亲指尖摩挲着泛黄的票据,“那年发大水,他跟着我在库里守了三天三夜,饿得啃生红薯......“值班室的吊扇吱呀作响,辛伟峰俄然想起新兵连的深夜交心,班长也是如许,总把勋章藏在枕头底下。
当天夜里,辛伟峰被父亲叫到粮库值班室。月光透过气窗斜斜切出去,照见父亲鬓角的白霜——那是上个月替大哥清算行李时熬出来的。白叟从铁皮柜最底层翻出个蓝布包,抖开竟是三十年前的粮票存根,每张都用铅笔标着“建军(老迈)“、“伟峰(老二)“。
霜降那天,大哥的信跟着汇款单一起寄到了粮库传达室。辛母攥着那张盖着福滨市邮戳的红纸,手指微微发颤:“伟峰,快念给你爸听。“
辛伟峰摸着钥匙上的齿痕,俄然想起退伍前清算物质,连长说的“交代不是结束,是另一种开端“。窗别传来运粮车的轰鸣,他瞥见父亲佝偻的背影映在结霜的玻璃上,俄然明白这五年在军队扛的枪,和父亲在粮库扛的麻袋,实在都是在守着某种沉甸甸的东西。
白叟摆了摆手,从裤兜取出个铁皮盒:“这是你爷爷留下的算盘,当年他是镇公所的赋税师爷......“算盘珠子被磨得发亮,中间横梁刻着“辛家子孙,勿以粮贱而轻之“。辛伟峰俄然想起胡悦说过的话:“你爸的浪费,实在是饿怕了的后遗症。“
天亮时,辛伟峰跟着父亲巡查粮仓。阳光穿过气窗,在麦堆上织出金色的网。父亲俄然哼起年青时的粮库号子,调子荒腔走板,却让辛伟峰想起新兵连的晨跑——当时他总嫌号子老土,现在却感觉每一声都震得心慌。
“你哥走前,把粮库钥匙塞在我枕头底下。“父亲的声音俄然哑了,“他从小就晓得,这串钥匙比存折贵重。“钥匙串上还挂着年长幼学的红领巾,边角磨得发白。
辛伟峰拆开信封,油墨味混着海风的咸涩劈面而来。大哥的笔迹歪歪扭扭,写着“爸妈,我和秀芳在福滨结婚了,这边办了三桌酒,姐夫给我找了船埠搬运的活......“信纸边沿洇着油渍,像是沾了海鲜市场的腥气。辛父盯着汇款单上的“伍佰元整“,俄然把珐琅缸摔在桌上:“翅膀硬了!连结婚证都不寄返来!“
中午回家,母亲正在蒸二米饭。翻开锅盖的刹时,辛伟峰瞥见父亲偷偷把大哥的汇款单夹进了相框——就在他的三等功奖章中间。蒸汽昏黄中,他闻声父亲低声说:“等来岁新米下来,给你哥寄两袋......“
“明天跟我去库里。“父亲往珐琅缸里续了热水,“新到的东北粳米,你当年最爱吃你妈蒸的二米饭。“
霜降后的凌晨四点,粮库的探照灯刺破薄雾。辛伟峰跟着父亲爬上五号粮仓,脚踩在木质踏板上收回闷响。父亲俄然狠恶咳嗽,月光下咳出的痰带着血丝——是客岁夏季替大哥值夜班时落下的。
天快亮时,父亲从值班室床底拖出个樟木箱。内里整整齐齐码着大哥的功课本、辛伟峰的参军告诉书,另有母亲织了一半的毛衣——那是客岁夏季,母亲传闻东北新虎帐冷,连夜赶工的。
父亲猛地回身,珐琅缸里的水泼在水泥地上,洇湿了大哥的来信。辛伟峰瞥见信末写着:“爸妈,福滨的海很蓝,等伟峰结婚,我带秀芳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