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嵩山修道三十年托神降授天师位
初期玄门直接担当了汉朝道家和黄老崇拜的传统,东汉末年张陵创建的天师道,张角创建的承平道都衍生自黄老道。《后汉书·皇甫嵩传》载:“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能师,奉事黄老道。”《资治通鉴·灵帝纪》光和六年载:“巨鹿张角奉事黄老,以妖术传授,号承平道。”《后汉书·刘陶传》说:“时巨鹿张角伪托大道,妖惑小民。”从宗教上解释,承平道拜托和尊奉的“大道”就是“常治昆仑”的尊神太上老君,即神化的老子。[1]张陵为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本为太门生,安帝延光四年(125年)始学道,后于顺帝朝入蜀。据明张普通所撰《汉天师世家》,他在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在鹤鸣山自称受太上老君之命,封为天师之位,创建天师道(因其入教需交纳五斗米,后被蔑称为五斗米道)。由其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可知张陵在汉安帝时学道,当是奉黄老道。《三国志·魏书·张鲁传》言五斗米道“多数与黄巾类似”,注引《典略》也说玄门主张修“使报酬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五斗米道实际上对天师道的蔑称。自古以来,各行各业拜师,都得有见面礼,这是起码的端方和礼节。孔子收弟子亦收束脩,即十条腊肉,但汗青上没有把儒家叫“腊肉教”。整部《道藏》,并没有记录天师道弟子自称为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的蔑称,均来自非道家的册本:
本来,成公兴是一名神仙的弟子,因火烧仙宫,徒弟罚他到官方,劳役七年。成公兴以授道来赎罪,七年期满,就返回仙宫去了。
寇谦之不屑一顾。
“当我寇谦之活着之日,你们能够求得繁华繁华,一旦我归天,这静轮天宫真难修成呵!”
历代玄门徒都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承平经》经文是以真人、神人、天师之间问答情势撰写的。而天师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徐无鬼》,其略云:黄帝至于襄城之野,适遇牧马孺子,遂问“为天下”之道,答以无事,“亦去其害马者罢了矣”。因而“黄帝再拜顿首,称天师而退”。
第二,陆修静非常正视玄门斋仪的感化,以为“斋直是求道之本”,主张“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之以诵经;心有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心行精至,斋之义也。”他在总结前代斋仪的根本上,制定了“九斋十二法”的斋醮体系。并撰述一系列斋戒仪范之书。他汲取儒家的封建礼法、品德标准以及佛教的“三业清净”的思惟,从而使玄门斋法不但有了体系的典礼戒科,并且使斋戒仪范的实际更加完整。
但是,封建统治阶层是决不答应农夫阶层有这么一块乐土存在的。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在弹压了黄巾余部以后,亲率20万雄师打击汉中。张鲁在阳平关防地被破后,自知力不能敌,遂率众降曹,今后张鲁政权不复存在。但是,因为张鲁的降曹,玄门传人及其徒众并没有遭到多大侵害,得以保存气力,持续在官方处置活动。
太武帝信奉天师,显扬新法,并下诏给寇谦之及其弟子授予高官显爵,寇谦之回绝了。太武帝命令对寇谦之处以方外之礼,因而,让“天师及其弟子,并列在王公之上,不听称臣”。
鉴于此,继起的封建统治个人认识正一道对封建王朝的严峻威胁,故而决定对其停止正统化改革,以适应封建独裁统治的需求,因而呈现了由南北朝世家大族出身的寇谦之和陆修静、陶弘景建立的神仙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