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琰晓得,天策书院一共有八门,是按易数的八卦方位修建而定名,而东门就是震门——这是正东的方位。泷河往北开挖的河渠就是从东震门入,如波浪般横穿书院,往西流出兑门,即西门,连通到渭河中:这就是泷渭渠。萧琰晓得,横穿书院内的这一段叫“弘毅渠”,将书院分红了南北两部分,南面是外学,北面才是书院的核心,内学。
李毓祯领着她从东门入。因书院端方,学子带出院的侍从不得超越一人,故只要安叶禧和尉迟亭随行,其他侍卫都留在东门外的候廊阁子里等待。
安叶禧、尉迟亭在前面听得一脸茫然:甚么人身进犯啊?十七郎君还没及冠,说“少年”也不算错啊?
萧琰因为心胸惭愧,没法像之前那样冷脸推开她,一时忍了她的行动,只横眉瞪她道:“别过分。”声音又有些无可何如的,“好好坐着用膳——我们还去不去书院啦?”
东门建在弘毅渠的南面,入门后往北就要过渠。这条河渠修得挺宽,约七丈,萧琰听李毓祯说,水深两丈,千料船都能够渠上飞行,实在这就是书院的一条航道,贩子们能够不入长安城申请双龙道的特别通行令,直接将货色从渭河和泷河船运到书院中。但最后修这条泷渭渠并不是为了物流的便利,而是熬炼学子“弘毅”——内渠是门生修建的。当然世家对这类说法嗤之以鼻:实在的启事是出于风水考虑;至于折腾门生,那是顺带的。
龙首原是长安城东北外的一处高原,因为西端从渭河边高耸拔起,势如龙首而得名。大明宫就是修在龙首原上,从太极宫以东的长安北城墙修出去,凸出于长安城北,因为阵势高,能够俯瞰全部长安城,因而作为避暑夏宫利用的大明宫就成了天子的常驻之地,三省六部也随之搬畴昔,垂垂代替太极宫成为大唐的中间。龙首原当然成了禁苑,摆布羽林军就驻扎在龙首原上。而从长安城通向龙首原只要一条直道,位于大明宫东禁苑十里外,李毓祯就带着萧琰从这条直道驰行向北,这是长安城通向天策书院的独一门路,太宗立名“双龙道”,因为它是从通化门外的“龙首渠”肇端,一向往北二十里修到龙首原北端的“泷河”,故名双龙。
“既然要‘弘毅’,那就要刻苦。苦其筋骨,锻其心志。那些儒家夫子不是老拿着《孟子》的话说‘天将降大任因而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以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书院还只是‘劳其筋骨’,没有折磨他们,饿了他们,困乏不可了也要赶着上工——比起儒家说的差得远了。”
李毓祯凉凉的声音道:“如何能够乖乖听话?学子们闹着要复课;宗室王公纠合起来反对,哭诉说‘贤人拿贵当贱,分歧体统’;朝上谏官的谏章雪片似的,抨击贤人‘苛待宗室,有失仁德’……林林总总,闹腾得短长。——而这些惊涛骇浪,在国史上不过寥寥一句:《明宗本纪》载‘帝扩宗学,五服适龄后辈皆入天策’;《高宗本纪》载‘帝下《宗室退学诏》,宗室后代适龄皆入天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