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看过后,不由问道:舒县令是谁?
又过三日,便有二人领千众,攻破豪强坞堡,尽杀许乾一干人等,送首级到刘备营前!
提及来,刘备也没有甚么分歧。‘穷**计,富长知己’。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最好注释。
见太守看来,这便以袖拭泪:听闻少君侯一金而知民气。本日得见,方信民气尚古!
又等三日,路远二渠帅亦回。只剩一人外逃。
余下亦是悍勇精兵。黄忠焉能不喜。
刘备亲出,将渠帅押入府中。
又过五日。刘备在血迹未干的市口,高竖一大旗。上书四字汉隶:募兵伐贼。
仅三日,便有千人应募。皆取钱3、五十缗,最多不过十万钱。无它,铜钱一缗十二斤。装多累坠。
今后九江大治。再不闻蛮反。
世人欲追,却被刘备禁止。能扛走满满一箱铜钱的力士,又岂是等闲之辈。
很多邻近州郡的游侠,亦前来投效。庐江、丹阳、广陵、下邳。
九江武库虽比不上东海郡,本朝亦稍逊于前汉。可武装四千余人,九江武库倒是充足。
话说,恩师奏表早到朝中,为何至今没有动静?
安设好统统,恩师这便出发,逆江而上,中转舒县。
又让刘备随行奉养,便宜行事。
不待新太守上任,恩师这便与刘涣、郑宝等官吏,交代诸事。刘备更是厉兵秣马,从郡中武库调配盔甲武具,武装三千新军。
四千人罢了,少君侯养得起。
观其边幅,尚未及冠。刘备这便出言相问:二位懦夫是何人也?
说的也是啊……
数今后,朝廷文书终究送达。表功封赏一概不提,只说庐江郡再生蛮乱。朝廷因恩师担负九江郡守,“恩威有信”,再拜为庐江太守,马上出发,率兵讨逆。
又在大旗四周,堆满钱箱。凡是来募者,凭力自取,数量不限。
随传,另有崔廷尉手书密信一封。言,封赏已经制定,正等陛下玺印。不料庐江蛮乱被州郡六百里传到朝堂,太守竟弃城而逃。幸有舒县令收拢溃兵,搏命守住城池。现在势如累卵,若非无人可用,朝廷断不会如此行事。又安抚刘备,待安定庐江蛮乱,封赏定会丰富。
刘备心胸天下,又岂能无容人之量。这便亲身扶起,解锦袍披之。
此时方才觉悟,何谓“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左边之人抱拳道:九江寿春人蒋钦。
刘备没来及感慨,世人却纷繁出声。本来此二人乃是本地驰名水贼。泛舟江淮水路,劫富济贫,在巢湖建水砦自守。皆是年方十五六之少年英豪。
特别是丹阳少壮百余人,皆从旗下取十万钱归家。有周泰蒋钦珠玉在前,世人亦未曾过问。半月后,领来亲朋老友千人。
刘备亲出营地,正见二人赤膊负荆于营前。身后跪着少壮近千人。
比及中午,便有一队蛮人,远道而来。队前数人,各执竹竿,长一丈许,上三四尺处犹带枝叶。其行伍前却(进步后退),皆有节拍。歌吟叫呼,亦有章曲。此葬俗,恰是蛮人刺北斗。
郡人闻讯,簇拥而至。
本来这是一支蛮人送葬步队。
气候渐凉,恩师日夜劳累,传染风寒,一病不起。所幸刘备营中有楼桑军医。细心调度,渐有好转。不忍政务堆滞,恩师便上表请辞。自他受拜九江太守到请辞,不过数月。但是,这数月之政,已足令郡中父老,思之不忘。
前有六渠帅安然赴死。今有义贼尽诛主谋。恐怕少君侯错杀忠良,才齐声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