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之地,资本有限。刘备已命人细细勘察。金银铜铁锡,矿产一概没有。只要河沙、砾石和鹅卵。皆随巨马水而来,散落在浅滩河岸,取之不尽。此次筑堤所用砾石、河沙,另有护坡所用鹅卵,皆就近取材,破钞甚低。
这还没完!
三十税一的田租,成人每年一百二十钱的算赋,未成人每年二十三钱的口赋,每户每年二百钱的户赋。
再加上西林的木料。质料齐备,临乡,确是大建的风水宝地!
仓楼亦通高八丈(18.4米),分四层,方形楼阁式。门窗、通气孔、出粮口、防鼠布局、防潮布局,一应俱全。
基层为仓房,有五座相连的粮仓摆列而成,均成筒状,下设通风孔,为通风防湿,仓底高于空中,仓门以台阶相连。2、3、四层均有平座。1、二层为一体,用于储存粮食。
刘备见他言之凿凿,便临时记下。
“太仓员吏九十九人”。“吞远隧仓一所,吏卅七人,卒八十六人,候长、候史……”书上各种,便是明证。
仓令,秩六百石。仓长,也称仓宰,秩三百石。令、长、丞之下为啬夫。另有令史、掾、佐、曹史等,均为初级员吏。与置驿、市楼不异。
粮仓的首要性,不言自明。
郦城建城之初,便是农邑。城顶用青石铺设有大小晒场。街巷间亦可晒谷。新楼中间晒新谷。新附之民笑开颜。户户先造仓楼望楼,很多人不解。待新粮入仓,方知少君侯深意。一年得粮三百石,不造高仓,如何盛下。不造望楼,何故心安!
虽皆是斗食小吏并不入品秩。人数却很多。
何乐而不为?
三层为仓官官舍,四层为堆栈要塞,设床弩诸器守城。
楼桑亩产六石,另有充裕。郦城稍差,也有五石之巨。郦城百姓,喜不自胜。一户五十亩,得粮三百石。一石三百钱,得钱九万!淮泗老农说,本年地力未能尽显,待来年或有八石亩产。
督亢两千户山蛮本年多行驯田。所得之粮便不消交田赋。即使只要郦城三千余户,楼桑两千余户百姓交纳田租,三十税一,少君侯亦得新谷五万石!
充分的仓储,不但能平抑粮价、庇护自耕农免受地主豪强高利剥削,乃至兼并地盘,成为耕户乃至流民。还可向辖下公众、家臣部将按期发放米粮。如高年赐米、薪俸食禄、救济孤寡贫苦等。特别是灾荒年份,开仓济民可大大和缓民情,平抑动乱。敏捷规复民生。
今谷一石三百钱。换算以后,少君侯年入约:两千一百七十九万钱。
实在是……富可敌国。
驯田之说,或有事理。
遵循所辖城邑的归类。楼桑为商邑。郦城为农邑。西林为马邑。临乡城则是都邑。督亢将为仓邑。
家中十二万五千石的仓楼,不足粮二万五千石。剩下十万石的余量,两年便可装完!
《汉书·百官公卿表》:“(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
仓储轨制,夏朝便有。至春秋战国,其范围、轨制渐趋发财。当时列都城有完整的粮仓体系。它们便是粮食刍藁等物质的储藏机构,又兼具出产服从。是包管国度机器运转的首要部分。秦同一今后,更构成了数量浩繁、体系精密、办理严格的粮仓轨制。两汉大抵因循秦制,遵循行政建制从朝堂到处所,建立起多层次、广漫衍的粮仓体系。
给天子的献费,就缴了四百四十一万!
之前稻香十里。现在稻香数十里。再过数年,刘备有信心令封邑稻香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