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四品:御侍姑姑
明朝所设办理皇室外务的十二个衙门,各有掌印寺人一员。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皇明祖训所载,设立内府衙门,职掌品级,立法垂后,亦尽善尽美……按内府十二监:曰司礼、曰御用、曰内官、曰御马、曰司设、曰尚宝、曰神宫、曰尚膳、曰尚衣、曰印绶、曰直殿、曰都知。”
寺人:
从一品:御前公公
从四品:至公公
体仁阁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面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0年),明初称文楼,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初改称体仁阁。体仁阁高5米,坐落于崇基之上,高低两层,黄色琉璃瓦庑殿顶。基层面阔9间,进深间。康熙年间,曾诏表里大臣保举博学之士在体仁阁试诗比赋,清朝各朝御容也曾保藏于此。乾隆年间重修后,此处作为清朝外务府缎库,内设收贮缎绣木架14座。
奉先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为明清皇室祭奠先人的家庙,始建于明初。清沿明制,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后又多次补葺。奉先殿修建面积15.00㎡。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彩绘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凡遇朔望、万寿圣节、除夕及国度大庆等,大祭于前殿;遇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元宵、腐败、中元、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上香施礼;凡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均祗告于后殿。
正八品:带班寺人
正二品:尚侍
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御马监(主管内府马政)
长春宫长春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0年)建成,清康熙二十二年(168年)重修,后又多次修整。咸丰九年(1859年)裁撤长春宫的宫门长春门,并将启祥宫后殿改成穿堂殿,咸丰帝题额曰“体元殿”。长春宫、启祥宫两宫院由此连通。长春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殿前摆布设铜龟、铜鹤各1对。东配殿曰绥寿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间,前出廊,与转角廊相连,可通各殿。
畅音阁通高0.71米,在宁寿宫区的中部,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戏楼。嘉庆年(19世纪初)又增建扮戏楼。阁高0余米,从城墙外也能瞥见楼阁的绿琉璃瓦顶。“畅音”即纵情赏噪音之意。高阁分上、中、下三层,别离为福、禄、寿台。寿台台面有五口井通地下室,上有三个天井通禄台。此阁朝北,与帝后等赏戏的阅是楼相对。每逢年节,宫中即在此开演大戏,台上、台下都热烈不凡。
储秀宫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所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0年),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贺慈禧五十寿辰,破钞白银6万两停止大范围整修,现存修建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裁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构成相通的四进院落。
从九品:寺人(未完待续)
斋宫斋宫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为天子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之所,祭天祀地前的斋戒均在宫外停止。斋宫系前朝后寝两进的长方形院落。前殿斋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出抱厦间,明间、两次间开隔扇门,两梢间为槛窗。凡祭天祀地及祈谷、常雩大祀前,天子致斋于此。遇天子宿斋宫,恭设斋戒牌、铜人于斋宫丹陛左边。斋戒日,天子与陪祀大臣佩带斋戒牌,各宫悬斋戒木牌于帘额。斋戒期间,不作乐,不喝酒,忌辛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