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纬看着脸上尚挂有惶恐之情的陈元康,喃喃道:“对不起,你晓得了如此皇室秘事,朕实在留你不得!”说完,又用力将匕首刺得更深。
“传长乐郡公崔季舒入宫觐见。”“是。”高纬又看向高浚,说道:“驰驱了这么久,三伯必是累,还是快回府歇息吧。”高浚欲言又止地看了看高纬,终还是辞职了。
作者有话要说:崔季舒是高氏老臣,晓得何事该说,何事该死守,并且崔季舒并不是当时已死之人,他所说话的影响远远低于当事者陈元康的影响,并且他如果入宫一次,就俄然暴毙了,那才惹人思疑,以是才不杀他,但是陈元康非杀不成!
高浚叹了口气,一字一句地说道:“陛下,这便是陈元康!”甚么?!高纬瞪大了双目,心中惊呼。
崔暹走后,高纬渐渐走到陈元康,捏住陈元康的下巴,冷声说道:“你若不想再受一次寸剐之苦,就老诚恳实地给朕说清楚当年东柏堂中究竟产生了甚么!”
“禀陛下,永安王携一老翁于殿外求见。”一名寺人跑入殿中,禀报导。“老翁?”高纬挑了挑眉,说道:“宣他们出去。”“是。”
神武帝驾崩后,文襄帝即入晋阳霸府主持东魏朝政大事,破侯景,收两淮,复河南,整吏治,都显现出出色的治国与军事才气。
见崔季舒还在踌躇不决,高纬嘲笑了一声,“来人!”“陛下,臣说,臣说!”高纬冷哼了一声,挥手表示入殿的寺人退出去。对崔季舒厉声道:“说,究竟是甚么回事?!”
陈元康紧抓着身、下的地毯,只但愿能够转移身上不竭传来的疼痛,他持续说道:“无法贼子凶恶,草民很快便被砍翻在地,文襄帝也被砍中好几刀,血流不止,不过在草民昏倒之前,草民却清楚地看到孝昭帝和太上皇握剑走进了堂中。”
“哦,长乐公你上朝前莫非还喝酒吗?”“老臣该死,当时贪酒,便多喝了几杯,陛下恕罪!”“既然你本身都说该死了,那朕也就成全你了。”高纬冷声说道。
“孝静帝武定七年(高澄死的一年)七月,文襄帝尚在河南颍川作战,还是太原公的文宣帝俄然命家奴来找臣,说是请臣过府议事,臣不疑有他,与之同去,没曾想竟在那边见到孝昭帝、崔暹以及。。。以及太上皇,文宣帝当即就命我画出东柏堂中的兵力求,我问有何用,孝昭帝说自画便是,无需多问,因为触及文襄帝的安危,臣不肯画。”
这东柏堂刺杀一案,在当时,就因为疑点过量,再加上文宣帝那一改昔日的痴傻,雷厉流行的做法(高洋在高澄当政期间,行动痴傻,高澄常常为此对其嘲笑。),让很多人都思疑是文宣帝行刺了亲兄,只是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齐朝建立后,更是没有不怕死的人用这事去冲犯文宣帝,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高纬喊道:“来人!”“陛下,不要,陛下饶命!”崔季舒叩首告饶。“那你还不想奉告朕本相吗?”高纬凉凉地问道。
文襄帝高澄,神武帝高欢与娄太后嫡宗子,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以及太上皇高湛远亲大哥。
便听高纬问道:“你想问你十九年,文襄帝遇刺前夕,你何故下朝后于北宫门前吟诵‘将军既来世,部曲亦罕存?’,莫非你早就晓得文襄帝会被刺杀?!”高纬虽是笑着,眼中却冰冷非常。
“那当晚文襄帝于东柏堂中遇刺颠末你可清楚?”“臣和崔暹为了摆脱内应的罪名,奉文宣帝之命都藏了起来,这颠末委实不知啊,要说真正一清二楚的,除了文襄帝,那便只要已逝的陈元康。”崔季舒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