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的风骨是甚么,我也说不上来,九十年代,当局提出一个江**神的标语――“民气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其他的三点,我并无切当的作证,但是民性刚这一点,是古已有之,书之在册的。明末清初满清一起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只在扬州碰到了一个史可法,雄师渡江到了江阴便碰到了硬骨头。当初的典史阎应元带领江阴百姓抵当满清入侵,数万人死守八十一日,全数罹难。说来饶有兴趣,这些人的死不是殉明,而是反对剃发令。更吊诡的是,嘉奖他们时令的反而是清朝官员。道光年间,时任江苏学政姚文田手书“忠义之邦”四字,嵌于江阴的南城门。又有人题写挽联:“八旬日带发尽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这些都是清朝官员光亮正大做的事,仿佛当年的死义和清朝毫无干系,反而成了被清廷拿来标榜传统的仁义品德的东西,而江阴百姓也习觉得常,脑后拖着长长的辫子赞叹着死难者的英勇。
正如鄙谚说的那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魏县长再次回城,已经是一个一县之尊,日本人固然才是真正的太上皇,可这个太上皇倒是不管事的,他们尽管有没有人反日,并不办理民政,魏县长这几年已经狠狠刮了一笔,他除了鼓吹汪精卫的三民主义的信徒职位,还补葺了孔庙,重塑了孔子金身,比当年的孔像气势还要足。
“呦,赵铭钦,还在跟着神甫大人祈求上帝呢?现现在潮流改换为日本军人道了。”魏县长瞥见神甫身后的父亲,用心扬起调子道。
正劈面的上帝教堂,反而门庭萧瑟,亨利神甫同父亲暗自嗟叹,亨利神甫当初选址孔庙劈面,就是为了劈面锣劈面鼓的打压孔教,可现在峰回路转,被新文明打得满地虎伥的孔教,在魏县长的主政下回光返照。
江阴城北是一片低矮的山丘,树木碧绿,翻过山去,便是浩浩长江。山上鹅鼻嘴是远眺长江的最好视角,八角亭立在绝壁峭壁间,江风阵阵,千古如此。这里曾经是清末起就修建的一处炮台,另有防浮泛,但是久已烧毁。现在早已辟为旅游之地,来江阴而不到鹅鼻嘴,便不能真正明白江阴的风骨。
“魏教员,托您的福,我对于上帝还是充满信心。”父亲这么称呼着,并没有行魏县长当年传授的膜拜大礼。
父亲每日戴着十字架,在丘墟各处的江阴城里同亨利神甫布道,汪精卫已经在南京建立了伪当局,鼓吹大东亚共荣、日华和睦等理念。江阴的伪县长姓魏,魏县长违背了汪总统的意旨,他本来就有着满清遗老的臭味,头几年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时,他投奔而去,三年前返来,据他说,是被封了五品顶戴,能够在尚书房行走。但是他顾念乡梓,向溥仪痛陈了三日忠孝不能分身,才得以告老回籍。分开江阴时,他还是一个环堵萧然的败落户,无甚资财,此次返来,他一面奉迎日军的大队长,一面又去南京疏浚干系,竟然谋得了县长的职务。
魏县长还气不忿地是,恰是城西刘家的老迈、常州书院的学政刘举人的先人――刘半农,挑起了新文明活动的大旗,他一气之下,刘家之人早已人去楼空,魏县长将此地列为“养匪之所”,统统门生均要蒲月四日侍从教员至此声讨刘家的劣习,引觉得戒。
城西有一座上帝教堂,当时身怀六甲的母亲因为是教民的原因,同父亲遁藏至此,教会因触及交际之故,日军不能擅自突入,一家人才幸免于难。那年的夏季特别冷,母亲生我时,滴水成冰,她已经鲜进汤水,一小我昏沉沉地躺在卧榻上,父亲急得团团转,城内缺米少粮,凡是能吃的都被日军搜刮而去,他们却扼守城门甚严,稍有照顾粮食者,便被拖至城外,当场枪决。而这时偏又从南京传来了日军大搏斗的动静,母亲本家便在南京的秦淮河边,听闻此过后,母亲“唉呀”一声,痛哭地昏死畴昔,我就这么稀里胡涂地出世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