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惊奇地看了周赫煊一眼,笑道:“周老弟所言,甚合吾意!”
周赫煊不再理睬吕碧城,而是问道:“太虚大师,弘一法师,两位对佛与人、与民族、与国度的干系如何看?”
固然禅宗和净土宗有着分歧的修行体例,但两派均以“修心”为主。
李叔同答复说:“佛者,觉也,觉了事理,乃能誓捐躯捐躯统统,英勇精进,救护国度。是故,救国必须念佛,念佛必须救国。”
太虚大师的答复完整出乎周赫煊料想以外,他说:“佛是寻求自在的实际主义者。佛教的鼓起,源自于印度社会的自在主义活动,以束缚当时的种姓压迫。当今中国之实际,乃寻求国度民族的自在束缚,这是学佛之人必须明白的。当时之世,想要修佛有成,必须投身于中国的民族束缚活动,这跟释迦创建佛教的理念是相通的。”
听了李叔同这番话,吕碧城更加利诱,因为李叔同说的是律宗根基法门,跟她提出的疑问完整不沾边。
太虚大师足足说了五六分钟,从唯物主义、退化论,讲到唯心主义和道家、儒家,还说佛教的循环摆脱论属于印度外道。
“大师也同意这类观点?”吕碧城惊奇道,她明显没有读过太虚大师的《实在际论》。
毕竟,李叔同是印光大师的门徒。
周赫煊又扭头问:“太虚大师感觉呢?”
实在太虚大师说了那么多,概括起来很简朴。他以为人的私欲带来主观性,把人类囚禁于庞大的主观天下,修佛者应当跳出来,从实际的主观视角来对待题目,如许才气洞察实际之本相,才气超脱囚笼获得自在摆脱。
周赫煊听得目瞪口呆。
太虚大师见吕碧城堕入利诱,说道:“何不听听弘一师弟如何说?”
吕碧城能问出那种题目,申明她的向佛之心已乱,完整违背了净土宗的主旨,这两年的修行服从化作乌有。
太虚大师指着周赫煊浅笑道:“仰止唯佛陀,完就在品德。人圆佛即成,是名实在际。周老弟能说出那番话,已窥实在际之境,我也是六年火线才贯穿此理。”
所谓旁观者清,周赫煊坐在中间倒是听明白了。
要问太虚大师在佛教界的职位如何,举一个简朴的例子就晓得了。
但即便是最保守的僧众,也只是反对太虚大师的鼎新,而不会质疑他本人的梵学修为。
太虚大师点头道:“你的心乱了!”
太虚大师、李叔同和吕碧城三人,分属佛教的禅宗、律宗和净土宗三大家数。李叔同用心提起律宗的根基法门,实在是想说对峙本身的修行,不能被别家的谈吐所困扰,让吕碧城不要过分着相。
吕碧城反复周赫煊曾经的话,说道:“周先生说,在他看来,佛是大智、大悲和大能的品德表现,佛代表着一个明智、感情和才气都达到美满境地的品德。佛不是全能的,佛不能赐赉我们以摆脱。佛只能教诲我们,引领我们仰仗本身的尽力来摆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国,或让我们下天国,不管是天国般的西方极乐天下,还是可骇的十八层天国,都是我们本身的所作所为得来的。大师,你对此是如何对待的?”
吕碧城顿时愣住,随即合十苦笑:“阿弥陀佛,多谢大师开解,曼智确切着相了。”
尼玛,我只是问一下佛与国度民族的干系,问一下梵学如何扯到实际主义,你有需求扯这么一大堆吗?
禅宗讲的是放心,要求心归一处,不生妄念,由定生慧,由慧而得开悟,以得摆脱;净土宗讲的是一心稳定,由一心念持佛号,而与佛呼应,得佛接引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