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杨修文又道:“此人专爱投机追求,此时本该在宫里当差,却与太子勾搭在一起,可见其心术不正。”
中间杨芷悄悄地等着,面上并无半分不耐。
难怪宿世那么让人非议。
那天因为杨萱还在置气,时不时对杨芷摆神采,杨芷面对她的时候,言谈举止总有些谨慎翼翼。
杨修文有位同窗在户部任左侍郎,名字叫做薛况。薛太太做媒给杨芷说了户人家,对方是真定府同知张兆的儿子,前科的进士。
婚事天然没成。
辛氏灰头土脸地回了家,对杨芷道:“你是长姐,阿萱有错处,你固然指出来让她改……平常里的沉稳风雅都那里去了?”
至于她本身,杨萱对于伉俪间的那档子事全无等候,而出产时,因为她年纪小,身子骨没长开,几近九死平生才将夏瑞生出来。
此时太阳已经升得高了,庙会上行人开端多起来,摩肩擦踵络绎不断,杨桐额头沁出一层薄汗,被阳光照着,亮晶晶地折射出细碎的光芒。
如果相看的时候,杨芷能穿上那条格外增色的裙子,如果她们姐妹能够亲亲热热地上香,说不订婚事就定下来了。
杨修文的手苗条有力,因长年握笔写字,食指和知名指的指节处长了块厚厚的茧子,摸上去有些粗糙,倒是暖和。
言外之意,是范直不顾本分,暗里交友皇子。
杨萱左斟右酌选定三样纸,心对劲足地让杨桐付了银钱。
杨桐只觉得她是被父亲斥责而郁郁不乐,变着法儿讲着好笑之事逗她高兴。杨修文自收回言太重,成心弥补,先带她去卖文具的摊位前转悠。
辛氏气道:“你也明白。阿芷老是让着你,你涓滴不承情,只这一次没让就惹出来这些闲话,可见平常的书都白读了,归去好生将《女诫》誊写五遍。”
她觉得范直本来就在东宫服侍,没想到竟是在司礼监当差,短短数年,他便从不着名的小寺人一步登天成为御前大寺人,实在让人意想不到。
就算靖王再超卓再刻薄,总归是个失利者。
杨芷肤色暗黄,极少穿大红大绿等光鲜衣裳,就是连随身佩带的荷包香囊乃至手帕都是素素净淡的。
杨萱不敢对辛氏有牢骚,却恼了杨芷,直到素纹也给她做了条一模一样的,也没真正消气,
杨萱脸上绽出甜甜的笑容,“这些充足了,我想跟姐去看看有甚么花腔子,趁便挑些丝线。”
平白无端地,父亲为何会问如许的题目?
杨萱想一想,抬头道:“松枝是爹爹的小厮,偶然候爹爹会叮咛他替我买笔墨纸砚,我也请他帮手带过点心,莫非不成以吗?”
杨萱莫名有些怔忡。
她想奉告父亲,圣上既然选定了太子,他总会即位即位,而范直会是权倾一时的大寺人。
杨修文垂眸瞧着杨萱稚嫩的脸庞,神采渐缓,抬手拂一下她的发髻,温声道:“今儿的事情爹爹不怪你,可今后你得记取,如果再见到宗室或者内侍,不得爹爹应允不准私行开口。”顿一顿,忽而想到杨萱一年出不了几次门,能够碰到那些人的机遇几近微乎其微,遂叹一声,牵起杨萱的手,“走,我们逛庙会去。”
卖丝线的摊贩除了卖针头线脑以外,还卖头绳、丝绦、手绢、香囊等琐细物件。他们走南闯北各地闯荡,常常会有新奇的花腔子和希奇玩意儿。
总之,一步错,步步错。
不管是宿世还是此生,杨家人将她庇护得太好,凡是有任何愁事难事,谁都不会当着她面儿讲。她便像养在温室里的花朵,尽管开出标致的花朵就行,既看不到世情险恶,也不晓得民气叵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