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最关头的步调,是让大梁也投入到攻打大员的行列。有大梁的参与,独一几百人的荷兰守军必定是必败无疑。到时候,作为最早攻打台湾的功臣,大梁不管如何都不会有功不赏吧。既然对抗没有前程,那么投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本来郑森是筹算直接去台湾的,但是因为气力所限,只能先在澎湖逗留。但是澎湖也只要几百户人家,养不了他这千把号人多少时候,何去何从要尽快做出决定才好。
大梁的陆军在城外十里驻扎,分南北两座大营,互为犄角。数十门黄澄澄的大炮炮口冲外,显现着大梁的气力。而海军的四条战舰也是在港外游弋,偶尔搅动的轮浆,揭示着大梁战舰的矫捷与矫捷。
而郑森在踌躇彷徨了四天以后,终究下定了决计――他要去台湾。
固然郑芝龙之前也仿造过的西洋舰式,但是嫌速率太慢,操纵庞大而放弃了,只留下两条人力划桨的蜈蚣船。他的战舰,还是以中国帆船为主,并且炮火也是以小弗朗基为主,威胁不是很大。
就算是大梁不来打台湾,台湾另有几万汉民,把这些人构造起来,他仍然能成为台湾最有气力的存在。非论成果如何,他郑森都不会是一个籍籍知名之辈。
郑森没有太多的时候筹办,只带着两条战船,四条商船,另有千把号人,趁着大梁官军到来之前,仓促忙忙的出海拜别。不过就算有充足的时候,也不会有更多的人更他去闯荡了。郑芝龙的部下已经从海寇洗白成了官军,当然不会有更多的人情愿再去做海寇。并且他们也清楚,大梁分歧于大明,对海疆很正视,在朝廷部下做事,要比做海寇有前程的多。
台湾他去过几趟,景象还比较熟谙,除了大员和基隆两个港口四周有些汉民开垦莳植以外,其他处所不是高山就是密林。并且在山林中生活着很多蛮人部落,这些部落对外来者可不算友爱,没有强大的气力做后盾,怕是连骨头都剩不下。
郑森在踌躇当中,但是黄得胜和骆淼泫倒是充满的欣喜。黄得胜看到了刘宗敏,牛金星等大顺残存,而骆淼泫则见到了港口中那四条西洋炮舰,此中竟然另有一条三桅巨舰。没有华侈时候,连郑芝龙的宴席都没有开席,刘宗敏等要犯,另有四百余荷兰海员兵士就被从陆路押送北上,四条西洋战舰也被从港口拖走了。
处所官员们也跟着献上地籍与鳞册,向大梁的军将请降。他们是最轻松的,起码在这个阶段,他们还是能持续代理现任官职,只要表示的够好,之前没有多少劣迹,再谋个官职也是比较轻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