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着大笔山,皇太极说道:“多尔衮有些本领,把大笔山修得和个金汤铁桶似的。明军别说十三万人,就是二十万人围攻大笔山,也一定能攻陷。”
皇太极思考了一会,脸上毫无神采地点了点头。
现在天子再说李植是中流砥柱,百官们也不敢讽刺了。
皇太极看着远处的大笔山,见卖力扶植山垒的多尔衮防备得非常周到,沉吟不语。
孔有德当初在孙元化麾下和西方布羽士学习火炮技艺,也从布羽士那边得了三个单筒望远镜。明人称呼这类单筒望远镜为千里镜,被孔有德视为珍宝。孔有德崇祯六年渡海投奔后金时候,便把这三个千里镜带到了后金,献给了皇太极。
世人听到洪承畴的话,都是皱眉不语。鞑子固然不善攻坚,但挖壕筑垒的本领不小。强攻清军的山垒,恐怕要支出惨痛的代价。
李植因为在何家坳再破清军,救下王廷臣和白广恩,被天子规复了太子太傅的官位,现在在军中职位更高。现在在这副将府大堂中,在众将的簇拥下,李植已经和洪承畴平起平坐。
此时皇极殿的早朝上,文官们听到李植的捷报,一个个神情难堪,
洪承畴一指松山城城北十里的一座山岗,又说道:“不过,要赶到锦山,大笔山是必经之路。清军在大笔山挖壕建垒,把大笔山筑成了一座堡垒。我雄师若不拿下大笔山,粮草供应就要被清军截断。现在只要强攻大笔山,打十足往锦州城的门路。”
皇太极放下千里镜,说道:“郑亲王,你说李植统统的兵士都穿戴盔甲?”
洪承畴看了看面色严厉的众将,一挥手说道:“我雄师已经在杏山修整了两日,明日便赴松山,北上大笔山攻坚!”
众官听到这话,面面相觑,不甘心却又不敢辩驳。
皇太极身后,一众满清亲王、郡王、贝勒、固山额真等济济一堂,全数站在山顶的平台上,等着皇太极说话。
济尔哈朗在何家坳大败而归,折了皇太极的爱将鳌拜,本来是非常惶恐的。但皇太极听了济尔哈朗的战情描述,晓得李植的兵马配置后,却没有叱骂济尔哈朗。
皇太极背动手,看了看身后的满清贵族们,见众将脸上都写满了自傲。明显,大师对多尔衮的大笔山防地都很有信心。
济尔哈朗奉迎地说道:“皇上圣明!有睿郡王的严守,明军想攻陷大笔山,除非是有神兵互助。”
####
固然这类千里镜只能放大数倍镜像,远不如李植的望远镜,但对于皇太极来讲也是可贵的宝贝了。他行军兵戈便把千里镜带在身边,一旦行到视野开阔的处所,便拿出千里镜了望远方,体味军情。
李植的兵马如此强大,如果被李植提携一下,升官发财不在话下。
跟着李植连番大胜的动静不竭往别传播,都城,京畿,乃至全部大江南北,百姓们都对李植刮目相看。李植在官方的声望,再次大涨。而此后果为李植办报而炸锅的文人们,在百姓心目中,形象大损。
朱由检看着沉默的文官们,笑了笑。本身力排众议支撑李植,才换来锦州之战的杰出残局。这李植立下的功绩,有本身运筹帷幄的一份!
洪承畴看了看舆图,说道:“现在我雄师已入杏山,而松山城未受清军进犯,从松山到宁远的门路已经全数打通。我十三万马步救兵已经齐聚,能够直接越松山北上。”
皇太极每在关头时候,老是不得不利用才调出众的多尔衮。皇太极本身能够信赖多尔衮,重用多尔衮,却不想看到别人推很多尔衮。想到了豪格的继位困难,他实在不想看到众将这么信赖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