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问,江南举子,生员,南京御史参开原总兵马城,辽阳屠城,致建虏大肆抨击,锦州两万百姓惨遭毒手,可有其事。
马城在奏章中答的也非常简朴,远在江南,如何能知辽阳之事,众江南士子是长了千里眼,顺风耳么,请圣君明查有无通敌叛国事。过不几日,天子宣招总兵马城,总兵戚金一干人等,进京叙职。眼下战事临时停歇,辽东无战事,就该进京和品德君子们打擂台了,挑了个顺风天好日子,海船从皮岛方至天津,又有圣旨。
马城一笑,客气道:“傅大人请便。”
陕西之地地盘平旷,除了平原还是平原,除了黄地盘还是黄地盘,四周沉寂无人,连树木都很少。
大明朝军中并没有专门的辅兵,运送辎重粮草,卖力军队庶务的都是民夫,而民夫普通落在最后。他们行动迟缓,以是从明中叶起,大明鼓起了专门的辎重营,用来运送粮米,这要地的官兵,却没有这专门的辎重营。 两人七千兵步骑在内,一个月就要耗损粮草七千余石,还好天子圣明从都城派了粮,只给了一个月的粮草让马城苦笑,老朱家的大小子呀,对老子是真有信心。
圣旨下,陕西民变,命马城,戚金等人陕西平乱。
那小寺人自是不敢获咎一镇总兵,等马城上表自辩,便拿着奏章仓猝回京复旨了,皮岛上还是欢声笑语,都是做过官的天然晓得,皇上派寺人传旨垂询,那就是有保护之意了,不然,来传旨询问的就该是御史了。
当朝首辅更是楚党魁首,东林死仇家,恨不得把东林党往死了整,忠臣蒙难,阉党残虐,真是大明朝最暗中的期间呀。马城沉吟着,手札一封给魏公公,将海上所见所闻都说给九千岁听听,这位把握厂卫的大寺人,应是对江南私运之利极其有兴趣吧,乐得再添上一把柴火,让阉党气势更加滔天。
“马总镇,依脚程,本日我军可达到郏县,让将士们好好安息,行军几日,将士们可累得慌。”
摆香案接圣旨,这返来传旨是个寺人,上书房服侍的小寺人。
第二百一十一章 马不断蹄
马城看的直撇嘴,这哪是民变清楚是兵变,朝廷一古脑将陕西,山西兵塞进山海关,情急之下哪还顾得上卫所兵死活。逼的太紧了,陕西卫所兵便兵变了,大量士卒离开卫所,各占一处山头落草为寇,碰到朝廷雄师围歼便四周流窜,乱兵以大山为依托流窜作战,非常难以对付,难怪要调开原铁骑来了。
能幸存的,一是各地的州城县城,二便是那些聚团的大村庄,或是临山近河的大寨,几个,十几个村庄归并一起。非论这些大村或是大寨,无不是围深濠,布密箐,高筑牛马墙。有些寨墙之深厚,一点都不会差于本地县城州城。这些大村大寨,普通为本地豪强或是高姓大族才有气力修建。
马城是有些无语的,大明军制太乱了,历朝历代也没见过这么乱的,毕竟是文官权力太大了,一个知县就能招募五千兵马还领着来平乱,对父母官这个词体味更深,真真是父母官,百里侯,一个县长权力极大另有兵权,这在后代是不成设想的。
通倭这么好的罪名,魏公公如何就不会用呢,笔墨狱啊,一杀就是好几千,这遭人唾骂的权阉也太没用了。
进兵途中,兵部的急报也到了,阐述了一番陕西民变的过程。
马城悄悄点头,大明本地的卫所兵比辽镇还不如。
正魂游天外,圣旨下。
这位傅大人傅宗龙也是个奇葩,此君是进士出身,官职是贵州铜梁知县,之前锦州被围天子命令募兵,这位知县老爷便招募了五千兵马驰援山海关,从贵州千里迢迢走到陕西,赶上兵乱便停下来了,刚幸亏边疆赶上开原铁骑,两家便合兵一处近剿乱兵,眼下这位知县老爷还是知县,连兵部还没来得及给个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