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珠闻声跟着周氏回娘家探亲的宝鹊等人都唤小沙弥叫“张少爷“,迷惑道:“太太客岁不是说他们母子已经认祖归宗了么?如何还姓张?“
张氏只是点头。
才刚取下门栓,只听“噗啦啦“一串声响,一枝枝含苞待放的粉色芍药挤进门缝,扑了他满头满脸。
宝珠手执云头篦,篦子上抹了桂花油,在为李绮节理顺打结的发丝,闻言伸长脖子张望一阵,“是乡里人送的。“
小沙弥倒是没有他母亲那般沉痛,除了深居简出、不爱说话以外,用饭、行事并不因为守丧而诸多忌讳。并且因为借助在李家,怕李家民气里不舒畅,他很快脱下孝服,改穿起平常服色的衣袍。
李昭节坐在北窗下的一只福庆快意大圈椅上,倚着扶手,两只胖乎乎的小巴掌捧着一枚青红木李子,时不时慢条斯理地啃一口。
周氏顾恤张氏命途盘曲,不忍多说甚么,只得让宝鹊取来锁在罗柜里的人参,让刘婆子剪下参须枝干,研得碎碎的,每天煎一小锅参汤,给张氏补养身子。
转眼春暖花开,陌上青青。
边幅是天生的,李大郎生得也算端方结实,这一点没有甚么比如的。
张氏每天以泪洗面,少有欢颜。
李家门房才刚起家,模糊约约听到门外几声叩响,伸着懒腰,前去应门。
正谈笑着,月洞门前的芭蕉丛窸窸窣窣悄悄闲逛了几下,一个身穿象牙色圆领春罗夹衫的少年徐行踱出,初春的日光透过肥厚的芭蕉叶子,落在他的脸上,半明半暗,暗影温和,一双黑亮眼瞳,像浸在暗夜里的寒星。
李绮节估摸着张氏和小沙弥十有八/九要在家里住下,叮咛刘婆子去清算配房,家中人丁简朴,少有来客,配房一向空着,春季多雨,又潮又湿,不提早清算的话,底子住不了人。
门房抹了把脸,花枝上带着凌晨的露水,溅在脸上,格外冰冷:“必定是送给张家少爷的!“
起码李绮节长到这么大,从未传闻李家村有哪个小娘子敢在上巳这天向哪家少年郎剖明。
引得李大伯向李绮节抱怨:“张小郎固然生得灵秀,也不至于如此嘛!乡里这些小娘子,真是少见多怪。“
“那是你们没见过我年青时候的样貌。“李大伯冷哼一声,挺起胸膛,大手一挥,“我幼年的时候,也是一表人才、浓眉大眼,乡里人都夸我生得面子,小娘子们见了我,就挪不动脚步,几个媒婆每天来催我立室,要不是当时候家里贫苦,哪能便宜你伯娘!“
小沙弥前去和李大伯、李乙见礼,只留下一碟青白中透着嫣红的木李果子。
周氏和张氏在房里说私房话,经年未见的幼时姊妹,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两人说一阵,哭一阵,丫头们都不敢劝。
宝珠暗笑道:“不知谁有这个福分,能嫁给张少爷那样品德出众的好儿郎。“
曹氏让小丫头收走碟子,笑睨李昭节一眼:“再吃牙齿都要酸倒了。“
李绮节笑而不语,李大伯不管夸甚么,最后都会扯到他本身身上去,畴前李大伯总说他会一手好厨艺,李绮节当时坚信不疑,等吃过几次李大伯亲手煮的汤面以后,李绮节总算明白,李大伯的自夸根基上不能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