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话没说完,就瞥见商成似笑非笑地望着他。
方斫想了想,就难堪地表示,方家倒是能够把手里把握的几条航路的环境呈报给朝廷。但别人会不会如许做,就很难说了。毕竟各家海商手里把握的每一条海路,都是拿着性命去换返来的,朝廷一个轨制就要把这些都收上去,不免有些说不畴昔,并且很轻易就被人骂作与民争利的奸佞嘴脸。
{感激各位书友的支撑,您的支撑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商成倒不是很在乎这个事情。不能用专利来庇护新航路摸索者的好处,也能够用其他的体例来鼓励斥地新航路。比如朝廷承诺,包管摸索者在多少刻日内具有新市场的专属好处,或者具有某项货色的专许运营权力,或者摸索者用航路向朝廷换一笔赋税,然后再由朝廷来指定这条航路上的商贾……总而言之,体例总会比题目更多,只要肯动脑筋花心机,就必然能找到处理题目的体例。
他为商成的建议而镇静了一会,很快就认识到一个题目。他说:“您的主张好是好,就怕那些有海舆图的人家藏私啊。毕竟民气隔着肚皮,如果有人拿了舆图出去再发卖的话,本来的主家也不好说甚么。这类事,放在官上也不好议……”
这份费了他很多心机的别致礼品,立即就博得了商成的好感。但商成同时也感觉有点遗憾。为甚么方斫不把别的处所也写出来呢?比如大越和真腊,这两个小国现在是如何的景象?另有大赵的商贾在真腊的环境,以及那些呈现在真腊国的大食人与波斯人,他们是如何隔绝大赵商贾进入印度洋,又是如何地把持着印度洋上的航路,这些景象都应当记录下来,说不定甚么时候便能够派上用处。商成还让他归去以后就向礼部提个建议,设立个专门的部属部分,今后再有大赵商民去外洋,返来的时候都应当主动地向这个衙门口陈述沿途遭受的各种环境,或者干脆就由朝廷订立一种轨制一一帆海日记轨制。海船上必须专门记录舟船在飞行和停靠中产生的各种环境,甚么天好天阴南风北风载货多少客商高低离港日期飞行时候等等诸如此类的环境,都要照实记录,返来以后交给各地的市舶司验查。假定这项轨制能获得当真履行的话,那么从大赵的各个港口到真腊、东倭或者高丽的各条航路上详细环境,很快就能被朝廷把握。
商成也没过量地挽留他,只是在送别的时候对他说,如果偶然候的话,能不能请他续写一下《大越真腊南天竺记》。
吃罢晌午,方斫就向商成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