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这些年一向在收拢军权。此次有人敲鸣冤鼓,必定有很多人在内心嘀咕,觉得这是皇上用心为镇国公设下的圈套。如果他们是镇国公,那里敢把主动权交到皇上手里啊!但镇国公却做出了一副全然由皇上做主的姿势来。皇上不晓得镇国公早有筹办,在这一刻,他都要被镇国公的忠心打动了!
但是,出人料想的,面对如许一名小人物,镇国公的态度竟然非常好。他听闻有人敲鸣冤鼓控告本身,就换下官服、摘下官帽,只穿戴一件麻布衣服,用木冠束着头发,主动住进了通政司的牢房。通政司的官员都被他这一行动弄得战战兢兢,皇上虽把整件事移交给了通政司,但事情还在调查中,皇上没有说要定镇国公的罪啊!他们现在就把镇国公关了,万一事情有变,岂不是要获咎镇国公了?
兄弟间沉默了一会儿。沈怡大惊:“哎,哥!快把你的马鞭放下!”
只要镇国公本人无罪,在这三步言论的指导下,他的声望就还能保住。当然,如果镇国公真犯了大错,那么言论指导得再好也没有效。言论本身不是用来脱罪的,真正有罪的人不成能被说成无罪。
言论第一步,先说历任镇国公的功绩和他们府里浩繁男丁的捐躯,激起百姓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敲鸣冤鼓这类桥段, 也就在戏文里能有个跌宕起伏的剧情, 并在终究有个大快民气的结局。在实际中,除非上位者想要借这个机遇搞倒某些人,他们默许了整件事情的产生并脱手庇护了告御状的阿谁布衣百姓,那么被告的阿谁大官才有能够被告倒。不然, 在普通环境下, 被告的人都是告不倒的。
不过,因为现任镇国公承认得很痛快,倒是让审理此案的人下认识要帮他摆脱了。比如说,私印虽是真的,但会不会是被人盗用了?有没有能够被人仿刻了?总之,他们现在还贫乏关头性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