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澈亲手把姜枫扶起,又拉住南凌,表示同席的裴元绍、庆锋、邢刚将余人别离搀扶起来,站在席间,傲视诸人,欢乐地笑道:“一食之用,能有多少?君等皆豪杰也,我巴不得能与你们朝夕相见。酒才半酣,快请回席。”对南凌等的膜拜很对劲,对姜枫的“尊卑不成废”更加对劲。
细心想想很成心机,周澈现在的这点名誉得来殊为不易。
……
蹴鞠已罢,就要开端搏技、刀剑、射术的练习,这几条才是周澈练习里民的重点,不能不提早做些筹办。
这几句话太对姜枫、南凌等等这些游侠的脾气了。这几句话也正挠到了他们的痒处!两三本性子暴躁的,欢乐鼓励,各按刀剑,倾身高叫:“澈君所言甚是!‘丈夫八尺之躯,宁微而鸣,不大而默’!”
比如和周澈同期间的颍川郡--荀攸十三岁就能辨识奸人,令人奇之。荀彧不大点儿,就被南阳大名士何顒赞有“王佐才”。荀悦小时候家贫无书,看的书都是借的,却十二岁就能讲授《春秋》。他们的才干可谓“天授”,又且此三人之祖、父辈,无一不是天下名流。
在他穿越重生、来横路前,别说在县里了,即便在族中也只是一个浅显人,不像汗青上的荀彧、荀攸等小小年纪便郡县皆知。他能拿得脱手、说得出去的也只要一个“冲龄肄业”,十来岁时自请为周璟弟子罢了,后又离家出走,愤然参军,追慕卫、霍;再委偏言,有任职亭部效仿高祖天子故事和仇览之志。这要放在一个平常家属或能传为嘉话,但在周氏,在像周氏如许的王谢大族里,实在算不得甚么。
“如何能说是扯谈?那乡佐说我们乡的蔷夫秦波对此诗那但是赞不断口!又说听他讲,县中的陈松、黄祖诸吏也皆奖饰不已,便连县君也是击节赞叹。”
若开罪则能获巨名于天下,不开罪亦能得郡县之尊敬。何乐不为?於眼下来看,“开罪”尚在两可之间,而“尊敬”已经获得了。
便在次日,周澈一面遣韦强去家中拿钱,一面宴请了南凌等诸轻侠,在酒菜上,提及了教官之事。冲着姜枫之面,也冲着周澈常日的厚恩皋牢,轻侠诸人无不利落应诺,都说“凭君选用”。
“前天我去乡里办事,听乡佐说的。”
实在早在周澈最后即席吟诵时,他就晓得必定用不了多久,这首诗就能通过家宴诸周族人传到族中长辈的耳中,再通过族中长辈传到邻县名流的耳中,进而再通过邻县名流传遍郡国、天下。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么快就传出了县城,并且不但士子晓得,便连南凌如许的轻侠也都传闻了。
陪坐在周澈身侧的姜枫悄悄咳嗽了一声,诸人反应过来,忙都噤声杜口,规端方矩地坐回席上。周澈哈哈一笑,拍了拍姜枫的手,说道:“都是自家人,何必拘束?”
……
前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在被朝廷夺职后写了一首诗,内有两句:“田彼南山,荒秽不治”。宣帝以为他这是在讽刺朝政“荒秽”,因命令诛之。
顿时大家吵嚷,争相叫唤,有的敲打酒器,有的起家高呼。席间大乱。
歇息了两天后,对里民们搏技、刀剑、射箭诸术的练习正式开端。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周澈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一点,在吟诵前他就想过,但在衡量过利弊以后,他还是决定当众将念出。
不是因为他有胆气、不怕死,而是因为他知后事、有底气。
周澈按刀跽坐,环顾席上的这些轻侠剑客,慨然说道:“县吏埋首文牍,事笔砚间,碌碌有为,无益国事。谚云:‘宁为鸡口,有为牛后’。亭长虽微,亦十里之宰,足能造福一方,能够扶危救难。是为县吏则默,为亭长则能鸣。丈夫八尺之躯,宁微而鸣,不大而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