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看出了岑文本脸上的惊奇,对岑文本道:“岑师的担忧朕晓得的,此事朕已有筹算,待着朕回宫后会和母后商讨的,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封禅之事,朕不想用心他顾。”
岑文本想了想,回道:“前殿中侍御史孙奎离职,御史台尚缺殿中侍御史一人,能够用之。”
李恪明知,但却故问,这也算是对骆宾王的又一次磨练,如果骆宾王应了李恪的话,说这只是汉朝故事的话,那骆宾王其人还是失了几分胆气,恐怕尴尬大用了。
岑文本天然晓得李恪的企图,岑文本身居高位,一眼就看遍了朝堂,他岂能不晓得现在大唐朝堂的弊端地点。
岑文本的话正和李恪的情意,殿中侍御史掌纠察朝仪,兼知库藏出纳及宫门内事,及京畿纠察事件,位从七品,对于现在的骆宾王来讲不算是幸进,但又刚好能留在李恪的身边,时候进言,阐扬了骆宾王最大的代价。
幸亏骆宾王没叫李恪绝望,也没叫岑文本绝望,骆宾王硬着头皮,俯身回道:“这是亡汉之事,但也何尝不会是我大唐之事,我大唐虽建国未久,但汉之强大我大唐有之,汉之弊端我大唐亦有之,如果陛下再不正视,恐怕我大唐迟早也会步汉以后尘。”
李恪扶起骆宾王,摆了摆手道:“观光多虑了,自父皇治国以来,朕后继天子位,尔来二十余载,可曾有谏官因言开罪的?”
李恪转头看向了骆宾王,对骆宾王问道:“你这文中所言是汉之故事?”
李恪明白岑文本的言下之意,回道:“朕只这么一个远亲胞妹,是朕看着长大的,不免多心疼了些,叫岑师见笑了。”
李恪调骆宾王为殿中侍御史,又措置了高阳公主,这事便算是畴昔了,高阳和骆宾王随即各自辞职,但岑文本却还是留了下来。
半晌的沉默,骆宾王低着头,内心惴惴不安,短短的半晌却仿佛过了好久普通。
“高阳公主是陛下胞妹,陛下当真是兄妹情深,竟待高阳公主如此之重。”岑文本待高阳拜别后,对李恪感慨了一声。
李恪本日所为有些偏私,这是已经写在脸上了的,照实一次两次倒也无妨,但李恪心疼高阳,高阳的性子也是如此,今后只怕还是不免会有近似的事情,如果次数多了,也会伤李恪之名。
本日的事情如果放在其他公主头上,必然是严惩不贷的,但是面对高阳,李恪只是略加惩戒便畴昔了,李恪对高阳的宠嬖乃至能够用“特别”两个字来描述了。
岑文本回道:“此事还需陛下来看,骆宾王也算是臣保举于陛下的,臣怎好置评。”
李恪摆了摆手,笑道:“你这《帝京篇》挥挥洒洒数百字,气势不凡,又能言之有物,朕非常喜好,并且你文尾之意朕也晓得了。既然朕此前就曾承诺过你,那朕就给你这个机遇。”
李恪闻言,当即道:“高阳的年纪已经不小了,二十有四了,如果平凡人家早就嫁人生子了,只是高阳一向没有相中的人,朕也不肯勉强。”
岑文本觉着李恪的话叫他惊奇,但他又那里晓得李恪的担忧,高阳性子要强,不是大家都能看进眼中的,如果硬是李恪下旨,把高阳嫁给了一个她不喜好的人,李恪担忧还会产生史乘上的事情。
“自西征大捷后,我大唐举目天下四海,已全无敌手,朕一度也不免有些志对劲满,难以自识清楚了,岑师此番见朕,是送了面镜子给朕啊。”李恪亲身扶起了骆宾王,轻声道。
《帝京篇》中所言,多谈及诸如李广、司马相如、东方朔等汉之名臣,所言之事也是借长安言汉之兴衰,看起来是与大唐无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