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的神采却有些羞红,但胆量倒也大,杨氏问她,她也毫不避讳地点头回道:“儿同他说过的,待儿岁末返京,再去王府见他。”
太子失德,名誉大跌,楚王、魏王在朝中的名誉便随之水涨船高。
杨氏问道:“你要去见楚王?”
杨氏笑道:“娘要带你去见一名杨氏族人。”
军人彟虽为国公,荆州都督,但却为太上皇亲信,不比侯君集、张公瑾这些久随李世民交战疆场的老将,故而行事也一贯低调惯了,他合府进京,也未多加浪费,只带了些许侍从便简行北上了。
李恪官拜扬州多数督,兼右骁卫大将军,治军数载,麾下将领不在少数,但那些却与苏定方都没法比拟。
能在此事上说的上话的,除了可一言而决的天子李世民,满朝文武毫不会再超越十小我,而这些天前来楚王府和魏王府拜府的却大多是写五品以下的官员,远不入中枢之列。
回了府后李恪更是直接命令闭了府门,除了那些朝中故交,余者一概称疾不见,回绝入府,不管官职凹凸。
但自打李恪在岑府以后,便一如他同岑文本所言,任凭魏王李泰如何作势,交友群臣,李恪就是视若未见,仿佛与他无关普通。
杨氏听了武顺的话,因而扭头看了看武媚娘,只见武媚娘一脸娇羞,脸颊粉红,哪还不知是何事?
而那些趁着李承乾倒霉,忙着另拜门墙的朝臣,李恪交友了他们,饱满羽翼,大肆扩大朝中权势,只会叫李世民生疑,对李恪而言,这些人除了壮壮阵容外,余者别无他用。
苏定方话音刚落,就连一旁的秦怀道也开口对李恪道:“长安朝堂,世人皆在群情殿下与魏王之事,搞得沸沸扬扬,殿下怎的一点都不焦急,反倒像是怕了魏王普通。”
“阿娘说的是。”大姐武顺和三妹武清听得阿娘的话,齐齐应了一声。
如此一来,与李承乾截然相反,李恪的名誉反倒跟着岑文本拜相而陡升,欲弃太子而拜入楚王门墙的朝臣大有人在,楚王李恪与李世民嫡次子魏王李泰便成了朝中呼声最高的两位皇子。
苏定方道:“殿下如果喜好,末将年后北归再多命人送些来京,殿下尽管存在府中,想喝了便取来喝。”
楚王府内院中,楚王李恪,翼国公府小公爷秦怀道,另有岁末奉旨自北线戍边还朝禀政的朔州都督苏定方,并上王府卫率统领席君买,四人正在围炉烤火,用锅釜煮了羊肉,饮着苏定方自北地带回的马奶酒。
长安城,十里外,灞桥驿。
“这口马奶酒才是真正的北地风味,自打本王从突厥还京,但是有些日子何尝到这口滋味了,本日沾了苏定方的光,才又饮得。”李恪手中拿着酒樽,一口滚烫的羊肉下肚,满满地饮了口酒,对苏定方笑道。
李恪摆了摆手笑道:“眼下长安局势正紧,定方又是边帅,拥兵朔州,面子上还是莫同本王走地太近才是,免得落人丁舌。”
苏定方本为刘黑闼旧部,败军以后后归于李唐,而后得秦叔宝保举,为李恪亲随,随李恪北上为质,一去四载,磨难存亡,身上早就打上了洗都洗不去的楚王府烙印,是李恪在军中的最大助力,岂是军中的那些麾下将领可比。
秦怀道的话中带着几分抱怨,明显也是对李恪出去的过分低调有些不解。
“过了灞桥,便算是到了长安,本日雪大,晚间你们回府后好生安息,就莫要再出门了。”杨氏悄悄地掀起马车厚厚的门帘,看着窗外如鹅毛般落下的大雪,对身边坐着的武家姐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