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将唐俭扶起,对唐俭笑道:“莒国公千里出使,为国辛苦,本王既在突厥,自当出迎。”
几经连败以后,颉利已经开端收拢阴山一代的兵力,现在颉利在铁山已经堆积五万精锐,这五万人能够说是突厥最为善战的士卒,如果大唐求战,当真将颉利逼到了绝境,颉利破釜沉舟,带领雄师决死一搏之下,大唐一定就能全胜,并且就算胜了,也是一场惨胜。
唐俭谦善道:“殿上面前,臣岂敢言功,殿下恒安城下豪举已传入长安,满城高低无不赞叹。陛下更命阎立本据战报所述作画,名为‘蜀王却阵图’,悬于显德殿上,每日必观。”
唐使至突厥,未见颉利先拜蜀王,这是端方,建国功臣唐俭也不成例外,唐俭千里迢迢到了突厥铁山,本欲先往李恪大帐拜见李恪,可还没等他到李恪处,李恪竟先出来迎他了。
想到这些,李恪也不会把李世民的这封窗户纸捅破,半遮半掩地对唐俭道:“本王觉得,莒国公此次北上,首要之事还是安抚颉利,稳定突厥民气。眼下固然突厥连遭大败,但颉利的根柢还在,颉利在铁山另有五万精锐,如果当真把颉利逼急了,我大唐也必会丧失惨痛。”
唐俭听着李恪的话,渐渐地他仿佛了解在他自长安临行前,太常寺卿郑元寿同他说过的话。
李恪点了点头道:“不错,除了抚外,便是一个‘拖’字,先稳住颉利再说。”
唐俭问道:“殿下觉得臣此次出使当以抚为主?”
方才李恪的话若非是有人教他说的,那李恪对两国局势的掌控能够算得上是精准了。
当突厥特使执失思力带着颉利乞降的“诚意”来到长安后,李世民对颉利的意义倒也非常正视,当即命令,命鸿胪寺卿唐俭为使,持节前去,至铁山安抚颉利。
能够说,李恪固然人未在长安,但因为恒安来的一封战报,李恪的名誉再次大震长安。
唐俭看着李恪谨慎的模样,混历朝堂多年的他岂会不知李恪的意义,唐俭道:“殿下但请直言,本日之事不过你我之间闲谈,无关朝堂。”
李恪发问,唐俭看了看四周,见并无旁人,因而照实回道:“颉利乞降,究竟有几分真假尚且不知,陛下命我前来便是摸索一二。”
在李恪看来,重新到尾,李世民就从未想过要与颉利和谈,他遣唐俭来此的目标只是为了安抚颉利,借此麻痹颉利的防备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