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经为秦博士,秦坑儒士,伏生隐焉。汉兴,教于齐、鲁之间,撰五经《尚书大传》。文帝安车徵之,大哥不可,乃使掌故朝错受《尚书》于徵君,号曰伏生者也。漯水又东,迳邹平县故城北,古邹侯国,舜后,姚姓也。又东北,迳东邹城北。《地理志》千乘郡有东邹县。漯水又东北,迳建信县故城北。汉高帝七年,封娄敬为侯国。应劭曰:临济县西北五十里,有建信侯城,都尉治故城者也。漯水又东北,迳千乘县二城间,汉帝高六年觉得千乘郡,王莽之建信也。章帝建初四年为王国。和帝永元七年改成乐安郡,故齐也。伏琛曰:千乘城在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隔会水,即漯水之别号也。又东北为马常坈,坈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河海之饶,兹焉为最。《地理民风记》曰: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河盛则通津委海,水耗则微涓绝流。《书》:浮于济、漯。
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述征记》曰:仓亭津在范县界,去东阿六十里。《魏地盘记》曰: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津,河济名也。河水右历柯泽。
又东北过漯阴县北。
县令刘雄门下小史所辅,浮舟追至厌次津,与贼合战,并为贼擒。辅求代雄,毫纵雄于此津,辅可谓孝尽爱敬,义极君臣矣。河水右迳漯阴县故城北,王莽之巨武县也。河水又东北,为漯沃津,在漯沃县故城南,王莽之延亭者也。《地理民风记》曰: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漯沃城,故县也。魏改成后部亭,今俗遂名之曰右辅城。河水又东,迳千乘城北,伏琛之所谓千乘北城者也。
即鲁仲连子谓田巴曰: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者也。《春秋左传·哀公十年》:赵鞅帅师伐齐,取黎及辕,毁高唐之郭。杜预曰:辕即援也。祝阿县西北有高唐城。漯水又东北,迳漯阴县故城北,县故黎邑也。汉武帝元狩三年封匈奴降王昆邪为侯国,王莽改名翼城。历北漯阴城南,伏琛谓之漯阳城。南有汉沇州刺史刘岱碑。《地理民风记》曰:平原漯阴县,今巨漯亭是也。漯水又东北,迳著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崔氏城北。《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请老于崔者也。杜预《释地》曰: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漯水又东北,迳东朝阳县故城南。汉高帝七年封都尉华寄为侯国。《地理民风记》曰:南阳有朝阳县,故加东。《地理志》曰:王莽之修治也。漯水又东,迳汉徵君伏生墓南,碑碣尚存。
又东北太高唐县东。
亦是水者也。
《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卫孙文子败公徒于阿泽者也。又东北,迳东阿县故城西,而东北出,流注河水,枝津东出,谓之邓里渠也。
又东北过东阿县北。
浮水故渎又东,迳河牧城而东北出。《郡国志》曰:卫本观故国,姚姓,有河牧城。又东北,入东武阳县,东入河,又有漯水出焉,戴延之谓之武水也。河水又东,迳武阳县东,范县西,而东北流也。
沙沟水注之。水南出大河之阳,根源之分歧河者二百步,其水北流,注商河。商河又东北流,迳马岭城西北,屈而东注,南转,迳城东。城在河曲当中。东海王越斩汲桑因而城。商河又东北,迳富平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侯国也。王莽曰安乐亭。应劭曰:明帝改名厌次。阚骃曰:厌次县本富平侯车骑将军张安世之封邑。非也。案《汉书》昭帝元凤六年,封右将军张安世为富平侯,薨,子延寿嗣。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陈留民风传》曰:陈留尉氏县安陵乡,故富平县也。是乃安世所食矣,岁入租千馀万,延寿自以身无功德,何堪久居先人大国,上书请减户。天子觉得有让,徙封平原,并食一邑,户口仍旧,而税减半。《十三州志》曰:明帝永平五年,改曰厌次矣。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帝六年,封元顷为侯国。徐广《音义》曰:《汉书》作爰类。是知厌次旧名,非始明帝,盖复故耳。县西有东方朔冢,冢侧有祠,祠有神验。水侧有云城。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刘信为侯国也。商河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丛沟,东流倾泻于海。沟南海侧有蒲台,台高八丈,方二百步。《三齐略记》曰:富城东南有蒲台。秦始皇东游海上,于台下繙蒲系马,至今每岁蒲生,萦委如有系状,似水杨,可觉得箭。今东去海三十里。北水,世又谓之百薄渎,东北流,注于海水矣。大河又东北,迳高唐县故城西。《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齐灵公废太子光而立公子牙,以夙沙卫为少傅。齐侯卒,崔杼逆光。光立,杀公子牙于句渎之丘。卫奔高唐以叛,京相璠曰:本平原县,齐之西鄙也。大河迳其西而不出其东,《经》言出东,误耳。大河又北,迳张公城,临侧河湄,魏青州刺史张治此,故世谓之张公城。水有津焉,名之曰张公渡。河水又北,迳平原县故城东。《地理民风记》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县故平原郡治矣,汉高帝六年置,王莽改曰河平也。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水东北太高唐,高唐即平原也。故《经》言河水迳高唐县东,非也。按《地理志》曰:高唐,漯水所出,平原则笃马河导焉,明平原非高唐,大河不得出其东,审矣。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水侧多枣,故俗取名焉,河盛则委泛,水耗则辍流。故渎又东北,历长堤,迳漯阴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