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又东北,菏水东出焉。
又服从县东北流。
又东过阳武县南。
北济也,自武父城北,阚骃曰:在县西北,郑邑也。东迳济阳县故城北。圈称《陈留民风传》曰:县故宋地也。《竹书编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济阳。
济水又东,迳荥泽北,故荥水所都也。京相璠曰:荥泽在荥阳县东南,与济隧合。济隧上承河水于卷县北河,南迳卷县故城东,又南迳衡雍城西。《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西济于济隧。杜预阙其地,而曰水名也。京相璠曰:郑地也。言济水自荥泽中北流,至垣雍西,与出河之济会,南出新郑百里。
泽际又有沙城。城左佩济渎,《竹书编年》,梁惠成王九年,王会郑釐侯于巫沙者也。泽际有故城,世谓之水城。《史记》:秦昭王三十二年,魏冉攻魏,走芒卯,入北宅,即故居阳城也。《竹书编年》曰:惠王十三年,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还釐于郑者也。《竹书编年》,晋出公六年,齐、郑伐卫,荀瑶城宅阳。俗言水城,非矣。
索水又北屈东,迳大索城南。《春秋传》曰:郑子皮劳叔向于索氏。即此城也。
济渎又东迳阳武县故城北。又东绝长城,魏筑也。按《竹书编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龙贾率师筑长城於西边。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竹书》云:是梁惠王十五年筑也。《郡国志》曰:长城自卷迳阳武到密者是矣。济渎又东,迳酸枣县之乌巢泽,泽北有故市亭。《晋太康地记》曰:泽在酸枣之东南,昔曹太祖纳许攸之策,破袁绍军处也。济渎又东,迳封丘县北,南燕县之延乡也,其在《春秋》为长丘焉。应劭曰:《左传》,宋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是也。汉高帝封翟旴为侯国。濮水出焉。
北济也,自荥泽东迳荥阳卷县之武修亭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年》,郑子然盟于修泽者也,郑地矣。杜预曰:卷东有武修亭。济水又东,迳原武县故城南,《春秋》之原圃也。《穆天子传》曰:祭父自圃郑来谒(天子)。夏庚午,天子饮于洧上,乃遣祭父如圃郑,是也。王莽之原恒矣。
济水又东迳封丘县南,又东迳大梁城北,又东,迳仓垣城,又东,迳小黄县之故城北。县有黄亭近济,黄水出焉,又谓之曰黄沟。县故阳武之东黄乡也,故因水以名县。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安定,乃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因而丹蛇自水濯洗,入于梓宫,其浴处有遗发焉,故谥曰昭灵夫人,因作寝以宁神也。济水又东,迳东昏县故城北,阳武县之户牖乡矣。汉丞相陈平家焉。平少为社宰,以善均肉称,今民祠其社。平有功于高祖,封户牖侯。是后置东昬县也。王莽改曰东明矣。
又东过定陶县南。
北济也,县故卫地也。《春秋·鲁昭公十三年》,诸侯盟於平丘,是也。县有临济亭,田儋死处也。又有曲济亭,皆临侧济水者。
济水又东北,迳定陶恭王陵南,汉哀帝父也。帝即位,母丁太后建平二年崩。
张晏曰:泛水在济阴界,取其博爱弘大而润下也。泛水之名,因而乎在矣。河水又东北,迳定陶县南,又东北,右合黄水枝渠,渠上承黄沟。东北合河,而北注济渎也。
又东为白马渊。渊东西二里,南北一百五十步,渊流名为白沟。又东迳房城北。《穆天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