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经注 > 第22章 清水(1)

我的书架

又南,五十馀里,沿流高低,步径裁通,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笼富强,奇为翳薈也。

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濬急,世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尝钓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故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传,今临此国,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义。因而国老王喜、廷掾郑笃、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坛祀,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俊彦竞茂,相传云,太公之故居也。晋太康中,范阳卢无忌为汲令,立碑于其上。太公避纣之乱,屠隐市朝,遯垂钓水,何必渭滨,然后磻溪,苟惬神心,曲渚则可,磻溪之名,斯无嫌矣。

又东过野王县北。

沁水南迳阳阿县故城西。《魏地盘记》曰:建兴郡治阳阿县。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东迳濩泽。《墨子》曰:舜渔濩泽。应劭曰:泽在县西北。又东迳濩泽县故城南,盖以泽氏县也。

次东得鱼鲍泉,次东得张波泉,次东得三渊泉,梗河参连,女宿相属。是四川在重门城西,并单川南注也。重门城,昔齐王芳为司马师废之。宫于此,即《魏志》所谓送齐王于河内重门者也。城在共县故城西北二十里。城南有安阳陂,次东,又得卓水陂,次东,有百门陂,陂方五百步,在共县故城西。汉高帝八年,封玈罢师为共严侯国,即共和之故国也。共伯既归帝政,清闲于共山之山。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也,仙者孙登之所处。袁彦伯《竹林七贤传》,稽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其水三川南合,谓之清川。又南迳凡城东。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曰,共县有凡亭。周凡伯国,《春秋·隐公七年经》书,王使凡伯来聘是也。杜预曰:汲郡共县东南有凡城。今在西南。其水又西南与前四水总为一渎,又谓之陶水,南流注于净水。净水又东,周新丰坞,又东注也。

南过谷远县东,又南过陭氏县东。

沁水又东,倍涧水注之。水北出五行之山,南流注于沁水。

汉大司马张扬为将杨丑所害,眭固杀丑屯此。欲北合袁绍。《典略》曰:眭固,字白菟,或戒固曰,将军字菟而此邑名犬,菟见犬,其必将惊,宣急去。固不从。

谓之清口即淇河口也,盖互受其名耳。《地理志》魏郡曰:清河水出内黄县南。内黄无净水可来,统统者惟钟是水耳。盖河徙南注,净水渎移,汇流迳绝,馀目尚存,故东川有清河之称,相嗣不竭。曹公开白沟,遏水北注,方复故渎矣。

东五百馀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自高山东南入,径至天井,直上三匹有馀,扳蹑而升,至上平,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周崄绝,无由升陟矣。上有比邱释僧训精舍。寺有十馀僧,给养难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摆布杂树疏挺,有一石泉,方丈馀,净水湛然,常无增减,山居者资以给饮。北有石室二间,旧是隐者念一之所,今无人矣。泉发于北阜,南流成溪,世谓之焦泉也。

《竹书编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泫以濩泽者也。其水际城东注,又东合清渊水,水出其城北,东南迳城东,又南入于泽水。泽水又东,得阳泉水口,水出鹿台山。山上有水,渊而不流。其水东迳阳陵城南,即阳阿县之故城也。汉高帝七年,封卞为侯国,水历嶕峣山东,下与黑岭水合。水出西北黑岭下,即开隥也。其水东南流迳北乡亭下,又东南,迳阳陵城,东南注阳泉水。阳泉水又南,注濩泽水,又东南,有上涧水注之,水导源西北辅山,东迳铜于崖南,历析城山北,山在濩泽南,《禹贡》所谓砥柱析城至于王屋也。山甚高大,上平垣,下有二泉,东浊西清,摆布不生草木,数十步外多细竹。其水自山阴东入濩泽水。

推荐阅读: 等风热吻你     撩神记     天眼2     宋时归     重生八零之长嫂嫁进门     邻家救世主[综英美]     阴阳先生之极品道士     墨家机关术     如果我不是人     狼性小叔,别玩我!     英雄联盟之超然存在     染上你的气味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