濩泽水又东南,注于沁水。
沁水南迳石门,世谓之沁口。《魏地盘记》曰:河内郡野王县西七十里,有沁水,左迳沁水城西,附城东南流也。石门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为魏野王典农中郎将之所造也。按其《表》云:臣孚言:臣被明诏,兴河内水利。臣既到,检行沁水,源出铜鞮山,愚笨周回,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大。天时霖雨,众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汎滥,岁功不成。臣辄按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数万馀枚。臣觉得累方石为门,若天久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满,则闭防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陛下彪炳臣《表》,敕大司农府给野生,勿使稽延,以赞时要。臣孚言。圣旨听许,因而夹岸累石,结觉得门,用代木门枋,故石门旧有枋口之称矣。溉田顷畮之数,间关光阴之功,事见门侧石铭矣。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耆旧传》云,天然成著,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为朱沟水。
沁水又东,倍涧水注之。水北出五行之山,南流注于沁水。
东五百馀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自高山东南入,径至天井,直上三匹有馀,扳蹑而升,至上平,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周崄绝,无由升陟矣。上有比邱释僧训精舍。寺有十馀僧,给养难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摆布杂树疏挺,有一石泉,方丈馀,净水湛然,常无增减,山居者资以给饮。北有石室二间,旧是隐者念一之所,今无人矣。泉发于北阜,南流成溪,世谓之焦泉也。
京相璠曰:今河内山阳西有故雍城。又东南注长明沟,沟水又东,迳射犬城北。
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
徐广、王隐并言始皇改。瓒注《汉书》云:按韩非书,秦昭王越赵长平,西伐修武。时秦未兼天下,修武之名久矣。余按《韩诗别传》言,武王伐纣,勒兵于甯,改名甯曰修武矣。魏献子田大陆,还卒于甯,是也。汉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遫为侯国。亦曰大修武,有小故称大。小修武在东,汉高与滕公济自玉门津而宿小修武者也。大陆即吴泽矣。《魏地盘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西则长明沟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内野王县东北界沟,分枝津为长明沟,东迳雍城南,寒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迳雍城西。《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雍,文之昭也。
又南,五十馀里,沿流高低,步径裁通,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笼富强,奇为翳薈也。
净水又东,周新乐城,城在获嘉县故城东北,即汲之新中乡也。
雹水又东南,入于净水。
又东南迳合城南,故三会亭也,以淇、清合河,故受名焉。净水又屈而南,迳凤皇台东北,南注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