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蔡姬道,“归大夫数日前便到了郢,何如大王一向不在,便只好陪我这老妇解闷。”
看到她惊奇的目光,伍举道,“我也有些简册未阅完,恰好可再看看。”
小臣符应下。
“半实半不实。”伍举苦笑,“我确曾以鸟相喻进谏,只是若说大王是以谏而抖擞,言过实在。”他目光暖和,“大王并非昏聩之人。”
“茞。”他说着,让阡陌拿笔墨和空缺牍片来,在上面写下一字,“此书成于暮年,很多字已不尽不异,故而不识。”
“寡人闻客岁晋人攻蔡,曾破坏城郭。”楚霸道,“未知当下如何?”
她瞅瞅他,踌躇一下,“伍大夫,可否就教些事?”
而后,晋国因蔡庄侯曾经拒往新城缔盟,出兵伐蔡,围了都城。最后蔡侯乞和,晋军方才出兵返国。此事以后,蔡侯深恨晋国,更加向楚。归旬此番前来,亦是向楚王示好。
伍举放下简册,未几,又被中间的牍片吸引,看了看,讶然。
时候不早,归旬不敢多加打搅,扳谈一番,即告别而去。
“若敖氏根底深厚,冒然震惊,则易伤国本,大王切莫心急才是。”
蔡姬命寺人呈来羹汤,与楚王共进宵夜。
郑姬亲身捧来水盆,奉养楚王摄衽洗漱。
郑姬忙伏跪在前,拜谢楚王与蔡姬之恩。
楚王看向她,一礼,“寡人晓得。”
那些牍片都是新写的,字小而工致,可那些字的形状,倒是他见所未见。
楚王白日里返来,一向顾着朝堂之事,未曾拜见母亲。现在蔡姬来催,楚王也只得前去。车马在宫门前停下,只见烛燎照得敞亮,宫人早已迎候,见楚王来到,纷繁施礼。
她要跟去挞伐的事,伍举已经传闻了,点头道,“这些文籍,乃历代大巫所积累,贵重非常。”
“何人奉告你的?寺人渠么?”
伍举看着她,更加惊奇。
蔡庄侯客岁薨逝,太子申继位为新君。归旬客岁曾经来过,行聘问之礼,向楚国通报新君继位之事,以继两国之好。蔡姬与新任蔡侯是姑侄,与楚王也算有亲,楚王亲身访问归旬,聘享告庙。
楚王看了看郑姬,她低着头,似非常当真,眉毛画得苗条,衬着姣好的脸,惹人垂怜。
“哦?”楚王微微扬眉。
“恰是。”他答道,“我名举,字仲擎。”
归旬答道:“现在仍在修补,已重修了西面及北面诸门。”
“不必劳烦,我不过路过,见藏室有人,便来看看。”伍举和蔼地说,半晌,目光被案上的翰札吸引,拿起一卷来看。
伍举昂首,点头,“何事?”
“令尹可曾应许?”
二人就翰札上的字句会商了好久,伍举言语夷易近人,阡陌身份寒微,却涓滴没有被鄙夷的感受,让她感到可贵。阡陌也不再严峻,看着伍举,想到阿谁故事,心中又勾起了猎奇。
蔡姬吃一口鱼羹,缓缓道,“归旬此番前来,另有另一事。蔡侯之女叔姬,已经长成,其母乃是闻名的美人,叔姬酷肖其母,德貌兼备。蔡侯欲与大王联婚,未知大王意下如何?”
蔡姬笑笑,道,“蔡侯还是太子时,曾来使楚。彼时我与他相见,听他提及此事,还听闻他说有一女,与大王年纪相差不过几岁,故而记得清楚。”
阡陌在藏室里一坐就是大半日,夜色渐深,少臧见她没有要走的意义,也不赶,叮咛寺人看好灯火,就本身走了。
楚王的父亲穆王,夫人无子,归天多年,宫中多置侧室。此中,蔡姬生下了宗子,是为楚王。楚王继位以后,尊蔡姬为太后,住在延年宫。